请帮我归纳一下滕王阁序的知识点!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请详细说明!)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
二、背景介绍
1、 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 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3、 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三、 熟读课文
1、 听录音
2、 指名朗读,正音。
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3、 齐读
四、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五、 分析第一段
1、根据课文注释,翻译本段。
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 高:尊贵
8.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2、 赏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称名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具体写地理位置。
“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又变而为四字短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在写作方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二、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腾蛟起凤”和“紫电清霜”两句,接着写来宾。句式又变成四六式,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婉含蓄。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3、小结: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 “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采星弛” “物华天宝……” (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六、 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 点名背诵
二、骈体文有关知识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a 雄州 雾列,俊采 星驰。
b 披 绣闼,俯 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请同学们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三、、学习第二三段
1、 口译本段内容
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2、 分析鉴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用三字句,加快节奏。“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3、 小结
本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四、解读四、五两段
1、 翻译本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2、 鉴赏
“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3、小结
第四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第五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第三课时
一、 点名提问,复述二至四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六七段
1、翻译课文内容。
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 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2、鉴赏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参见后面附录)
“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路出名区”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杨意”“钟期”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3、 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三、写作特点分析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对偶的情况,下面举几个别的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以上“觉”“识”“屈”“曲”“乏”“落”“一”“色”“极”“日”为人声字,算仄声;“共”古代为平声字,“暇”古代为去声字。)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警句品味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省亲,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适逢洪州都督严公于九九重阳之际大宴滕王阁。广邀宾朋,王勃亦应邀赴宴。本文就是在宴席上的即兴之作。文章原来题目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滕王阁诗》的序文。全文紧扣题目,结构紧凑,文脉贯通,且能脱出一般骈文模山范水之窠臼,融入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文情并茂,情景交融,所以能流传千古。

全文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段着重写景,从第四段中间即“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一句转入抒情,同时文章的感情基调也由乐入悲。结构清晰,过渡自然。

第一段以“人杰地灵”四字为纲,对胜地、贤主、嘉宾、良宴进行了称赞。首句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切题,先写滕王阁所处之地势,能不黏着于题目,拓开境界,颇有大家风范。接着采取由远及近,由面而点的手法,逐渐落实到写作目标上。在对地、主、客进行赞颂后自谦地提到自己,彬彬有礼,文雅尽现。而恰当地运用诸多典故,更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才华及渊博的知识。

第二、三段正面对滕王阁的秀丽景色进行描写。前两句“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天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面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彩饰丹漆,鲜艳欲滴,恍若画中。“鹤汀凫渚”一句将静态打破,紧接着“桂殿兰宫”“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等景色,以目不暇接之势纷至沓来,犹如工笔画,细致入微,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繁管急弦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此句出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庾信不如王勃写得优美动人。此二句可谓本段的点睛之笔。至此我们已对作者的笔力叹为观止,但后面“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一句意境高远,文断意连,又创造出一种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效果。回首此段,作者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浑成,饱含情感,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锦心。

第四段笔锋一转,由外景描写转至宴会场面及作者所生发的感慨上。箫管齐鸣,清风徐来,如天籁般的歌声似乎能阻住行云。环顾四座,佳宾贤主,俱才气横溢,在这样欢乐畅快的场面中,作者感到好景不能永久拥有,留恋之情顿生,由个人际遇引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宇宙无穷”“盈虚有数”,感到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望长安”以下,作者将自己比做屈原、贾谊等前贤,委婉地表达了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转为悲愤。

第五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并不是一味低沉感伤,在列举到终老始见功名的冯唐,难封侯爵的李广,逃避海曲的梁鸿等典故后,笔势锋回路转。这样,前面的失意悲哀是对时代的批判;后面的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机勃勃、不断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处卑位而思有为的心胸,千百年来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如韩愈曾称其“壮其文辞”“读之可以忘忧”。

最后两段收束文笔,表明自己目前的志向、行程,表达对主人的知遇之恩不胜荣幸,对盛宴佳境的留恋,以此照应开头。

全文典故横陈而语言清丽可喜,有流动自然的气势,音节铿锵而和谐上口,读来流转如珠。结构层次井然而不乏波澜起伏之美,是骈文中的极品。

《滕王阁序》的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 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 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 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 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 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1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扑地 古义:排满地面(这么说有点怪,应该是“这片地房屋林立”)
今义:扑在地上(站直了后边来个人一推……)

2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猖狂 古义:肆意狂妄(有不羁之气,现代人不容易做到啊……)
今义:气势嚣张(作贬义)

3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都督阎公之雅望
(2)宇文新洲之懿范
(1)(2)这俩译起来语序正好翻个
(3)纤歌凝而白云遏——并列算么?
(4)非谢家之宝树——用典,但这似乎不是句式特点


#汤潘嵇#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 简洁 -
(17653576514):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需 2.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综 4.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5.声断衡阳之浦 6.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尊 7.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8.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9.宣室:汉代未央宫...

#汤潘嵇# 滕王阁序的'序'是什么意思
(17653576514): 序:文章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序言.序文.序跋.序曲.序幕.序论.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

#汤潘嵇# 江西南昌古迹滕王阁有什么历史知识呢?
(17653576514): 滕王阁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提名单位;2001年1月被...

#汤潘嵇# 滕王阁序的白话文概括(700~800字左右) -
(17653576514): 这里是早先的豫章郡,郡治就是新设的洪州都督府.星空与翼、轸二星相属,地形与衡、庐两山相接.三江是它的衣襟,五湖是它的衣带,控制着荆楚,接连着瓯越.物产的精华化为天上的宝气,宝剑的光芒直射牛星和斗星的区域.人中的俊杰...

#汤潘嵇# 求《滕王阁与滕王阁序》的关系
(17653576514): 《滕王阁序》是一篇宴集序,《滕王阁》就是这个宴会上写出来的,《滕王阁序》最后说:“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就是说的《滕王阁》《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汤潘嵇# 求高人帮我归纳一下古文中的天文地理常识 -
(17653576514):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

#汤潘嵇# 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 -
(17653576514): 是一首古体诗,但一眼看去很像格律诗,但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都是对偶句,这首诗的颈联显然不是对偶句,所以不是律诗! 1)古今的读音是有变化的,古人是用古音写的诗,所以你也要用古音标,因为是古体诗,我不敢随便标,而且有些...

#汤潘嵇# 滕王阁序第四段原文是什么
(17653576514): 滕王阁序王勃〔唐代〕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

#汤潘嵇# 滕王阁序原文,急需,谢了
(17653576514): 滕王阁序 唐初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

#汤潘嵇# 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 -
(17653576514): 是一首古体诗,但一眼看去很像格律诗,但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都是对偶句,这首诗的颈联显然不是对偶句,所以不是律诗! 1)古今的读音是有变化的,古人是用古音写的诗,所以你也要用古音标,因为是古体诗,我不敢随便标,而且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