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除了“之”还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请给例句,谢谢 “故”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有哪些例句?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单纯表示 的 的意思就这一个。其他的都是你的他的,的人啊什么的 肯定不是你想问的

  系统列出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之

  ①代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 (《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 (《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 ”(《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 (《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 (《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 (《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 (《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2、通过比较分析,从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从分析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解决问题,我举“以”的例子来说明,当“以”后跟有名词或代词(或逻辑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并共同组成了一个短语,那么此处的“以”都应看作介词,再结合语言环境,从“把”“用”“拿”“因为”“凭借”等义项中选择一个解释就可以了,当“以”连接两个动词,则“以”应视为连词了;若连接一个分句,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以”就应看作是引出结果或目的连接,解释为“以致”或“……为了……”“用来”等。又如“而”可以从句中所处位置(如用在主谓之间表假设)和前后分句的关系来确定它的用法。据此看来,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应是理解文言虚词的好方法。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 有例句 速度 ~~~~

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读 gù 意思及例句如下:
:缘故,原因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事;事情〖thing〗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旧识;旧交。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旧法、旧典、成例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 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
旧的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通“古”(gǔ)。时代久远 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死亡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故意,存心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同“固”,原来,本来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
仍,还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马有佩# 所有古文里“ 之 ”的意思 -
(15633571316): 〈动〉1.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3. 往...

#马有佩# 在文言文中的“之”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15633571316): 介词的,动词去,代词他(它),虚词 等

#马有佩#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是什么? -
(15633571316): 1.用作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

#马有佩# 文言文中之的翻译有哪些? -
(15633571316): 释义还有列句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马有佩#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意义有哪些
(15633571316): 1)这(为表示是的意思)指示代词 (2)这样 均不同 经验:这类题不同的为多

#马有佩# 文言文中,“之”字有哪些意思?
(15633571316): “之”是什么什么的.如:“吾之女”的意思是“我的女儿”

#马有佩#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
(15633571316):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马有佩# 之 在古文里有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
(15633571316):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马有佩# 在高一古文中“之”的几种翻译! -
(15633571316): 1.项伯杀人,臣活之:代词,他.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夫秦王有狼虎之心:助词,的. 5.何陋之有:助词,表示提宾. 6.太子闻之,驰往:代词,这.

#马有佩# 《狼》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意思是什么? -
(15633571316): 一、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之,代词,指骨头. 白话释义: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二、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白话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