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史记载:康熙帝十七子胤礼听闻雍正继位后,为何有疯迷状态?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允礼为何听闻康熙驾崩,四哥即位,为何会吓得脸变色,一口气骑马跑回府邸的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原因应该有几个。

第一 康熙驾崩,一听见就有万种感情,害怕,伤心,恐惧,惊讶应该都有,因为康熙这次生病先期为了静养或许也有不想儿子们在他病塌之前争权夺利,也不想伤心,是不留儿子在跟前照顾的,只留近侍和隆科多在眼前照顾,而儿子们每次请安问候的折子,康熙时批复的,就是说一些,朕已经好多了,朕安之类的话安抚众儿子。允礼应该也是在这些情况或者信息上知道父皇的情况,康熙驾崩那天,他正好在大内值班,一听见父皇驾崩,第一反应应该无所适从,伤心。皇家的父子的 情感 和普通的人家是不一样的,但作为一个儿子肯定会伤心。

第二 惊惧恐惧,为何呢!父皇毕竟是自己父亲,他也没有夺位的念头,做一个太平贤王在父亲手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新皇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未知的恐惧总是伴随着皇位的变化,而且他目睹皇八子九子十子已经在摩拳擦掌的造势,准备要大闹大内的样子,对于他比较年幼的皇子,他没有多少力量去对抗这些纷争,他除了走路,现在站队应该是很危险的,他也只避一避以求自保。他政治资本除了自己是父亲的儿子,没有其他的政治资本,他走也是为了保全自己。我不觉得他疯狂失态,而是上策啊!据说,他马上连夜求见四哥,他应该是知道顺势而为的人。

第三 雍正即位应该在他眼里顺理成章,因为康熙驾崩之时,正是隆冬季节,因为康熙病重,冬至祭天大礼就是由当时的雍亲王代为祭祀的,而祭天这种大礼,一般都是帝王亲自做的,康熙也从来没有委托他人,而雍亲王去祭天,是不是冥冥之中也是上天和这位新皇的一次邂逅呢!就在祭天前后,老皇帝龙驭宾天了。

回答/撰文/日尧居zr

一,

这个问题不但在百度百科是查不到,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没有表述,原因是这位康熙帝的十七阿哥胤礼参与或者见证了雍正帝登基的过程,很有可能还掌握了雍正帝登基的秘密,但不是他一位阿哥。

康熙帝的十七阿哥胤礼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是此人背景深厚,由于身体欠佳,所以他从不张扬而避其锋芒,他需要的是明哲保身,所以在雍正帝登基不久就被晋封为“果亲王”。

果亲王,十七阿哥胤礼本身就是皇子,可是他的福晋(老婆)那边的背景也是相当豪横;他的岳父是“阿灵阿”,福晋的外公就是康熙帝辅政四大臣的“遏必隆”,这就说明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又是他岳父阿灵阿的亲姐姐,而遏必隆又是康熙帝的十阿哥胤䄉的外公,这就是十七阿哥胤礼的政治背景。

哎;清王朝皇族的姻缘太乱,难怪有“臭汉,脏唐,埋汰宋,明遢喇,清鼻涕”之说,实在难以捋顺!

二,

关于雍正帝继位之说,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演绎看似刀光剑影,你争我夺的紧张气氛,实则这种皇位继承人之争已经在康熙五十一年,甚至更早就已经拉开架势对这个康熙帝的皇位虎视眈眈。

当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以后,明眼人都看出了这次太子的被废是彻底凉凉了,那么康熙帝在此一个时期处分了继位主张立储的大臣后,心里开始把考虑自己的皇位继承人的是拿到了意识日程,最终他确立了皇十四子胤祯(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青海,西藏一带的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发生叛乱,朝廷派大军反而兵败,于是康熙帝派“恂郡王”十四阿哥胤祯为大将军,并且于康熙五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发出上谕交议政大臣:

通过看康熙帝这一系列举动几乎向外界表明了皇位继承人的人选,用正黄旗纛;这是代表天子亲征一样,以这样的军旗昭示:“大将军,王”!这还用明说吗?

三,

清《世宗实录》有记载;皇四子胤禛,康熙十七年出生于畅春园,此皇子深沉内敛,尖酸刻薄,注重依照打扮和修理边幅,“丝毫不漏行迹”,所以康熙帝给他一个考语;“喜怒无常。”有康熙帝考语记录:

康熙帝对于四阿哥胤禛的这种考语昭示以后,似乎四阿哥胤禛就没有入继大统的机会,众兄弟们也心照不宣。可是思念过胤禛在暗中并没有放弃,并且不动声色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布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传来了康熙帝于畅春园病重的消息,四阿哥胤禛寸步不离左右,只当日一天时间就进入康熙帝病榻前探视五次之多,此时的圣祖必劝皇四子胤禛“好自为之,”我们从官方书籍及野史也可找出痕迹,特别是官方出版的《世宗实录》记载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的情形:

四,

那么康熙帝驾崩时,究竟都有谁在场?皇子及相关大臣都有哪些分工?有私家记载《永宪录》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法,并且说明了“十二皇子胤裪”听说四阿哥胤禛即皇帝位后有惊慌失措状态,并且有“疯狂”状态。

当时康熙帝驾崩那一刻除了皇五子恒亲王胤祺因为冬至在孝东陵祭祀未归以外,有诚亲王胤祉,雍亲王胤禛,入内康熙帝榻前,其余廉亲王胤祀,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贝勒胤禑,贝子胤祎等等俱在康熙帝寝宫外跪候。

而此刻上书房大臣中靠前的还是“马齐”,次之有张廷玉,当隆科多进入康熙帝寝宫时宣布康熙帝遗诏:

如此说来,果亲王胤礼已经在康熙帝寝宫外跪候,岂能不知四阿哥胤禛继位之理?那果亲王胤礼“疯迷”什么?只有一条解释:那就是他听隆科多宣布的皇位继承人不是他想象的人,特别是由四阿哥胤禛继位是他惊慌失措,原因呢?

五,

十二阿哥胤裪干嘛去了?原来在康熙帝病重期间,命十二阿哥胤裪于乾清宫敷设为康熙帝祈福几筵而未知康熙帝已经晏驾,那时候他的封号还是固山贝子,当皇十二子胤裪从乾清宫回家路过西直门时,正好碰到嫌弃从畅春园进城的隆科多,当他从隆科多处得知传位四阿哥胤禛有雍正帝这样的谕旨:

实际上,果亲王胤礼和十二阿哥胤裪一样,闻听雍正帝继位无不惊骇万分,其中缘故很好解释;首先是感到太意外;其次是他们明白他们的四哥做了皇帝,以他的性格和他铁面无私的严苛,恐怕未来的好日子到头了!

注意:隆科多在畅春园是口头宣诏,然后先期回城进入大内,目的是约束步军统领衙门和封闭九门,等待刚刚继位的雍正帝扶康熙帝梓宫灵柩回宫后进一步研究康熙帝遗诏一事。这不是本人瞎猜,后续还有佐证跟进。

到了雍正八年以前,怡亲王,十三阿哥胤祥曾经向雍正帝求情保奏,十七阿哥胤礼进封果亲王,并且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还把最小的儿子弘胆过继给了果亲王胤礼。至于十二阿哥胤裪也并没有被雍正帝过多责难,可能因为他的身体一直不好的因素吧!

——END——

在二月河先生的大作 《雍正皇帝》 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这是康熙临终前的事情,雍正的首席幕僚邬先生和其一众亲信全都暗地转移到了十七阿哥胤礼的府中,我们要知道康熙临终的时候,正是皇子们斗争最激烈的时分,而雍正的心腹却藏到了胤礼家中,这说明什么?说明胤礼是雍正的人,是值得信赖的。

当然,二月河先生所著的《雍正皇帝》是一部小说,是经过了文学加工的,但是二月河先生这部大作也是遍寻史料,但是在清史中,尤其以雍正的事迹最为模糊,这是因为雍正非常忌讳后人研究他上位的事情,而后来乾隆也删减了很多史料,是因为乾隆也不想让别人知道皇家内斗的丑事,所以这段 历史 亦真亦伪,我们要想了解,只能在浩瀚的史海中寻找蛛丝马迹了,再加以分析。

不过在正史记载中,从雍正继位后对待胤礼的态度上来看,胤礼是雍正一朝亲兄弟中少有的善终者之一,并且胤礼还担当了大任,这就能证明胤礼是深得雍正信任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和小说中,雍正对胤礼的态度对上号了, 二月河先生所述,尽管有极大加工和演义,但是并非空穴来风。

其实,胤礼根本就没有疯迷,这问题问的有点毛病,不过既然这个问题问出来了,咱们还是依据正史的记载, 扒一扒胤礼(雍正登基后改名允礼)吧。

雍正确实曾经对十七阿哥胤礼有些厌烦,这是为何?

当然这事跟甄嬛肯定是没啥关系,甄嬛是虚构的人物, 而胤礼活了三朝,直到乾隆年间才去世。

雍正曾经对胤礼有些不满,这属于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为什么这么说呢,雍正最恨的人是八阿哥胤禩,八阿哥势力很大,满朝文武大多都拥护他,而雍正在潜邸之时,大部分时间都仅仅是个“ 富贵闲人 ”,甚至连他同父同母的弟弟老十四都跑到八阿哥那边扛大旗去了,细细琢磨琢磨,雍正当年心里肯定也是五味杂陈。

那这关胤礼啥事啊?原来胤礼的大福晋他爹(准老丈人)是八王爷一党的中坚力量,胤礼的老丈人叫钮钴禄.阿灵阿,是遏必隆的儿子,同时还是十阿哥胤䄉的亲舅舅,而十阿哥也是八爷党的重要人物之一, 胤礼算来算去除了是十阿哥的亲弟弟外,还是他的亲表妹夫。(姑舅亲)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雍正和阿灵阿也有很深的亲缘关系,雍正的亲姨嫁给了阿灵阿,所以阿灵阿是雍正的亲姨夫, 所以说胤礼除了是雍正的亲弟弟外,也是他的亲表妹夫。(姨表亲)

捋清这个关系问题就简单了,雍正心里肯定不痛快,亲弟弟,亲姨夫都不向着自己,而同为八爷党鹰犬,反而与自己争权夺利,处处设障,换谁都憋得慌,其实胤礼真是躺枪了, 而且胤礼这个人在康熙朝的时候,一直喜欢自己玩,拜拜佛,写写书法作作诗,俨然是一个方外之人,他没有参与党争,但是可能对雍正也并非热情,所以雍正就将他人为划归到“八爷党”的三线人物了。

甭管几线人物,只要沾了八爷党的边,就吃不了好果子, 所以说雍正曾经的确对胤礼有看法,但是胤礼确实没有一听说雍正继位,就疯迷了,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胤礼本来要吃不了兜着走,多亏他是十三哥是个明白人,胤祥举贤,胤礼上位。

雍正继位后,本来要将胤礼罚去守陵,但是十三阿哥胤祥对这个老十七非常了解,十三爷对雍正说允礼是一个居心端正、忠于君上且深明大义的人,希望雍正要放下偏见,一切以江山社稷为重,对允礼网开一面,让他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

从十三爷死后的 谥号为“贤” 就可以看出来,他 不光重情重义,更是有着伯乐之能 ,而雍正别看是个认死理的冷面皇帝,但是 雍正最听老十三的话 ,这不光是小说里如此描述,在真实的 历史 中也是如此,只不过在正史中,老十三并没有领兵打过仗。

听人劝吃饱饭,雍正决定按照老十三的请求原谅了胤礼并且委以重任,而胤礼也没有辜负他十三哥的好意,确实为雍正一朝的发展呕心沥血。

为什么十三爷胤祥偏偏要举荐胤礼呢?这里面也很多原因,因为十三爷和胤礼这兄弟两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写书法 ,他们二人早在做阿哥的时候就经常在一起以文会友,当然有同样爱好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雍正,只不过雍正的友就老十三自己,而老十三有好几个友而已。

所以,老十三和胤礼也是有感情基础的,他明白胤礼其实只是沾包而已,他是被冤枉成八爷党成员了,当然有了十三爷的举荐,允礼从此就一路高升,他在主管理藩院、宗人府、户部、工部,以及办理苗疆军务的各个岗位上,都能尽职尽责且政绩突出。 雍正这个人还是比较公正的,他好就好在爱是爱恨是恨,只要你成了自己人,就肯定一百个对你好,只要你一心为国,就肯定要大力提拔,果不其然,胤礼后来得到了雍正的高度信任,最终提拔成了和硕果亲王

乾隆继位,胤礼是雍正临终的顾命大臣之一, 称“总理王大臣”,胤礼还享受亲王双俸,并且可以在宴会时免跪,除了本职工作外并总理宗人府

尾语:

胤礼是一个非常厚道的人,他在雍正朝的时候长期给皇帝上密折,密折的内容并非是打击异己,而是经常替老百姓说话,他总说有些朝廷部门对待百姓的行事过于严厉,有失宽仁,他时常建议朝廷要对老百姓尽显宽柔之政,才可尽得人心。

雍正是一个好皇帝,他虽然对待政敌是很有手段的,但是他确实是爱民如子,所以他认可胤礼的观点,他经常夸赞胤礼“ 真心为国,操守清廉 ”乃是“ 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孙之表范 ”。

只可惜这样一个好王爷死后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在胤礼的葬礼中,乾隆亲自临丧,这在古代绝对是至高荣誉了,后来,乾隆中年之后,更加思念这位皇叔,据说还给他立了一间城隍庙, 敕封他为“城隍神”,号“方隅”(四方) ,意思是他皇叔就是“天下第一城隍”,不必居于一所庙宇,可以随时随地到任何一个地方去做城隍,也叫 “热河都城隍神”

写文不易,请多多鼓励!

纯属胡扯。

康熙去世当夜,胤礼甚至都不在康熙身边,是谁记载的他陷入“疯迷状态”?把史料原文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谁是哪个在康熙去世当夜,见证了雍正继承皇位的人呢?

这在《清实录》中有完整的记载:

最终,陪在康熙身边的皇子有:

三阿哥 胤祉 、雍正、七阿哥 胤祐 、八阿哥 胤禩 、九阿哥 胤禟 、十阿哥 胤䄉 、十二阿哥 胤祹 、十三阿哥 胤祥

十七阿哥胤礼根本就不在名单当中,所谓“疯迷状态”于史无载。

再者说,从胤礼和雍正的关系来看,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老皇帝去世,你陷入“疯迷状态”,这种夸张表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认可新皇帝的合法性,这是什么罪过?

但是,胤礼是雍正最宠爱、最重用的几个弟弟之一。雍正元年(1723),胤礼(已经改名为允礼)被封为 多罗果郡王 ,雍正六年(1728)晋为 和硕果亲王 ,先后掌管理藩院及户部三库。

这份宠爱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就不要胡说八道他会做出这种让雍正猜忌的举动出来了。

总而言之,没有证据的事不要胡扯。

其实这是一场政治 游戏 ,是雍正清算敌对势力的一个手段。下面咱们来还原这个那场权力斗争。

公元1730年5月4日,怡亲王胤祥死去,7日,雍正悲痛下谕怀念怡亲王,9日,又下一谕,通篇怀念胤祥,把他如何如何忠心能干夸得上了天,最后还顺带说了一下年羹尧与隆科多被他弄死了。

(雍正剧照)

这份谕旨中,雍正提到康熙在世前的“九子夺嫡”中,他不知道果亲王胤礼是站在哪一方,又听人说果亲王被引诱加入了八爷党。

及至他雍正登基后,清算敌对势力时,手下的狗腿子隆科多开始到处咬人,尤其是咬到果亲王时。


隆科多说:当初圣祖(康熙)死时,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皇宫大内值班,听到圣祖死了的消息,他立马跑出了皇宫;等到臣领了遗诏后出去,在西直门大街上撞见了果亲王,臣跟果亲王说遗诏中指定是圣上(雍正)继位,果亲王一听到是这个结果,立马神色大变,状若疯狂,直接奔回他家,并未在皇宫内守候。

注意,果亲王一听到结果立马神色大变,是暗指他可能是八爷党。

当然这是隆科多的一面之词,是专门咬果亲王的,毕竟没有人证,果亲王有没有神色大变,有没有状若疯狂谁都不知,全凭他一个人说了算,那时候的隆科多还是雍正的宠臣,正是可以放肆攻击政敌的时候。

(果亲王剧照)

隆科多与果亲王并没有过矛盾,他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攻击一个王爷。因此,这必定是得到了雍正的授意,直接用隆科多去试探、攻击果亲王,这是宁可杀错,不愿放过的做法。

当雍正准备干掉果亲王时,怡亲王胤祥出面了,他劝止了雍正的做法,极力帮果亲王撇清八爷党的嫌疑,并推荐重用果亲王。

因此,而果亲王也果然不负雍正所望,他被撇清了八爷党的嫌疑后,转头直接攻击八爷廉亲王,为雍正肃清政敌立下大功,这功劳立得雍正也不得不开心的赞他 “公忠为国,诚敬不欺”


(八爷廉亲王)

至于果亲王攻击八爷的史料记载,见于:

这些都是雍正在用了果亲王之后才有的事情,至于用那隆科多攻击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亦是他的手笔,一句话,都是为了肃清政敌。

在肃清政敌势力后,雍正为了泄愤,把允禩改为“阿其那”,是满语“akina”的音译,意思指狗,又把允禟改为“塞思黑”,满语“seshe”的音译,意思指猪。

可见,雍正为了打击政敌兄弟们,多么的不择手段。


文:梁生



~


#长沈黛# 清朝康熙帝的十七子、充礼是怎么死的,他的福晋是谁? -
(13578048147): 爱新觉罗·允礼(1697年3月24日-1738年3月21日),清朝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雍正异母弟.1723年被封为多罗果郡王,先后掌管理藩院、户部三库.雍正帝末年,与哥哥爱新觉罗·允禄深受宠信,允礼善书画丹青,号春和堂、静远斋.乾隆即位后,授总理事务大臣.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二,允礼病死,活了42岁.谥号毅,称果毅亲王.以雍正幼子爱新觉罗·弘瞻为嗣.有《春和堂集》、《静远斋集》、《奉使纪行诗集》.

#长沈黛# 允礼怎么死的 -
(13578048147): 爱新觉罗·胤礼(1697-1738)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庶妃陈氏即纯裕勤妃出.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旗籍正红旗.雍正元年封多罗果郡王,雍正六年,晋封果亲王,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去世,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允礼加祭一次.谥曰“毅”.

#长沈黛# 清朝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是怎么回事?
(13578048147): 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汉族的嫡长继承制,就是正妻长子继承制. 康熙继承了其... 十六阿哥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 十七阿哥胤礼,雍正继位封...

#长沈黛# 正史十七爷怎么死的 -
(13578048147): 胤礼(1697年3月24日-1738年3月21日),清朝康熙帝的第十七子.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初二,生母是汉人陈勤妃,1723年被封为多罗果郡王,先后掌管理藩院、户部三库.雍正帝末年,与哥哥胤禄深受宠信,胤礼善书画丹青,号春和堂、静远斋.乾隆即位后,授总理事务大臣.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二,胤礼病死,活了42岁.谥号毅,以雍正幼子弘瞻为嗣. 清宫剧害人不浅.

#长沈黛# 康熙皇帝到底传位给谁??? -
(13578048147): 皇四子胤禛 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亲征葛尔丹时,胤禛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20岁,被封为贝勒,31岁,晋雍亲王.康熙驾崩,胤禛即位,为雍正帝.

#长沈黛# 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 -
(13578048147): 有关雍正(胤)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

#长沈黛# 康熙的儿子十七子的生平?
(13578048147): 爱新觉罗·胤礼 (1697-1738年) 封果毅亲王,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庶妃陈氏即纯裕勤妃出.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

#长沈黛# 清庭顺治帝是否真的出家?康熙为什么传位给不起眼的四皇子雍正? -
(13578048147): 至于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

#长沈黛# 雍正继位合法吗? -
(13578048147): 有关雍正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谜案之一.在一些武侠小说和影视剧里,常见到雍正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等传奇.展品《康熙传位遗诏》中有写道:“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根本不存在“传位十四子”或“传位于四子”的字眼.但是,就目前史学家看来,找不到其继位不合法的证据.

#长沈黛# 胤礼怎么死的
(13578048147): 封果毅亲王,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庶妃陈氏即纯裕勤妃出.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旗籍正红旗. 幼从学沈德潜,豁达识体,不参与皇权之争.且又聪明持重,政绩斐然.他死后,乾隆帝深感若失股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