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三四段的相关问题 岳阳楼记第三,四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9
范仲淹与岳阳楼
顾名思义,岳阳楼记本应是以记岳阳楼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也是范仲淹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宋 庆历三年,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河南 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了湖南。在湖南的任上,滕子京颇有政绩,正所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第二年,在他的主持下,「增其旧制」,重修了岳阳楼。为了记述这一盛事,滕子京便请他的好友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一篇岳阳楼记。显而易见,滕子京是想让大手笔范仲淹用他的生花妙笔,记下重修后的岳阳楼空前壮观的规模形制,以显示自己的政绩。可结果,范仲淹受友人嘱托写下的这篇名为岳阳楼记的散文,对重修后的岳阳楼只以「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寥寥数语敷衍之,而且连登临岳阳楼所观之景也以「前人之述备矣」而一笔带过。作为散文大师和滕子京好友的范仲淹,竟不顾友人所嘱,也不顾这类记物体散文的体裁特点,不仅对岳阳楼的盛景不加记述,反而将其写成了一篇类似登楼赋的借物咏怀言志的抒情散文,并且还能使友人满意,并使历来的研读者对其文题不符的矛盾之处一无所察,原因何在,奥秘何在呢? 简而言之,范仲淹不记岳阳楼,是因为他当时正在邓州的任所,没有见过重修后的岳阳楼,而且不仅当时未见,就是此前此后,他都没有到过岳阳楼,更不用说见过洞庭湖了。他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了解,就是滕子京让人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和前代名家有关洞庭湖和岳阳楼的诗文。就凭这些间接的材料,他怎么可能将重修后的岳阳楼盛景如实地记述下来呢?他怎么可能将洞庭湖的景观如实地描写刻划出来呢?凭空杜撰,或者装作到过洞庭湖,照搬现成的材料,拼凑出一篇来,这对于一般人来说,作为一般的应酬之作,似还将就。但岳阳楼毕竟是名胜古迹,滕子京毕竟是他的好友,他范仲淹毕竟是一代文章大师,为人之道,为文之道,都是不可以这样做的。所以他在文章中,对岳阳楼和洞庭湖没有正面加以详细地描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可是好友的一片盛情美意,这么远地托人来请他作记,他又不能拒绝,于是,就有了这篇题为岳阳楼记,却并不记岳阳楼而直抒胸臆的文题不符的散文名作了。
可以想象得出,范仲淹面对着洞庭晚秋图描绘的山水之景,吟诵着前贤的诗赋,看到好友滕子京被贬后做下的一桩桩显赫的政绩,联想到自己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革新的主张,却面对混乱的政局、忧心的国事而无能为力,遥想千古兴亡多少仁人志土空有抱负而最后只能饮恨终身,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借题发挥,将岳阳楼及其大观以「前人之述备矣」而一笔带过,由洞庭湖上阴晴之景引起的「览物之情」入手,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而这样的思想,显然要比单纯地记物写景更为打动人心,更能引起那些仁人志士、文人骚客的激赏和共鸣了。而且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赋予岳阳楼以极其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真是不记岳阳楼,胜似记岳阳楼,高出于任何前贤抒写岳阳楼的诗文之上,自然也就无人去斤斤计较其写岳阳楼记而没有记岳阳楼的文题不符的矛盾了。 范仲淹之所以有违友人之嘱,不记岳阳楼而又乐于为友人写下这篇名实不符的岳阳楼记,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友人滕子京「豪迈自负,罕受人言」,范仲淹「正患无隙以规之」,所以在滕子京求写岳阳楼记而自己又无从记起之时,借题发挥,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既以自勉又以勉人。而这一层深意,又是一般阅读岳阳楼记者所不察了。但人们之所以对岳阳楼记文题不符的矛盾鲜有觉察,甚至以为作者不记岳阳楼是「惜笔如金,不事铺张」,除了不了解作者在写作时没有见过岳阳楼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范仲淹写作技巧的高超,他避实就虚,扬长避短,善于藏拙,能将其文题不符的矛盾巧妙地掩饰起来。他在文章中点明友人嘱托自己作文,却没有说明自己当时并不在巴陵郡,他不说自己不记岳阳楼是因为没有见过岳阳楼,而是说「前人之述备矣」,有前贤的诗文,再记自然属于多此一举。其实这是不应该成为不记岳阳楼的理由的,因为前人记的只是重修前的那个岳阳楼,而友人要他记的是现在重修后的岳阳楼及其大观,前人之述怎么可能「备矣」呢?但他将这一点处理得极为巧妙,即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一笔带过,巧加运作营构,将文章的重心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上来,很自然地将记物圆滑地转到了抒情言志上来。而且显而易见的是,那寥寥数笔的「衔远山,吞长江」,也只是洞庭湖的一般特点,「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也只为一般的大江大湖所具备,是范仲淹观洞庭晚秋图的「临摹」之作,而这一点他也未加交待。至于下面写到的阴晴二景虽然极其精彩,却不是洞庭湖所特有,而是作者的想象之笔了。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也只能如此为之,这一点是没有必要苛责的,而且人们对这篇文章的激赏,也根本不在记岳阳楼上,而在其议论抒情上。但如果因此而认为范仲淹对岳阳楼大观,对洞庭湖的壮景所作的描述是如何的真切而形象,那就实在是隔靴搔养的笑谈了。
山川载不动太多忧愁,
一楼承接起千古风流.
邓州是范仲淹工作的地方,也是创作<岳阳楼记>的地方,范公在此创建花洲书院,如今千年已过,此地重建亭台轩榭,已然成为名胜古迹,所以值得一记.
如今河南邓州市,
遥距岳阳千余里,
只因范公妙笔助,
花洲书院名声起.

我是个岳阳人 看到这问题顿时兴起 呵呵 就我粗略的说下我的看法吧! 有觉得不准确的地方 还请见谅 呵呵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第二个问题,鄙人认为是为了衬托最后一段 我上面说过

高中内容,记忆不是很深刻,上面的回答是我找了下原来的笔记再综合其他各位的回答作出的,有不妥的地方,还请笑谅

1:相同之处为两段都是通过写景抒情,生动地写出了“迁客骚人”的两种心情。不同之处为前者表达出悲伤之情,后者表达出喜悦之意。
2:这两段写出的“迁客骚人”的两种心情,既是全文的高潮,又为下文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打下铺垫。
3:写景是为了更好地抒情。

一、欧阳修撰联:
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  
(此联气魄宏大,含意深刻堪称前无古人……)

二、清代窦序撰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吏耶?儒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而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可谓是岳阳楼典故的介绍文章,且对仗工整,读来又是一番风味。)

三、清人王褒生所撰: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联语超凡,何等气势!)

四、还有一联:不知为谁撰写,但高挂在此楼正厅: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寥寥十四字,足可让忠臣义士抚心自问,亦可令奸人掩面而逃……)

五、下面数联请你自赏:
南极潇湘千里月;
北通巫峡万重山。?(清,张照撰)

苍茫四顾,俯吴楚剩山残水,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
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
(清,李秀峰撰)

把笔又登楼,愧学逊希文,才非工部;
披襟频依栏,正风来水面,日到天星。(清和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

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李澄宇撰)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著名楚辞学家,吴丈蜀撰)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写出了“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两种不同感受

这两段写出的“迁客骚人”的两种心情,为了与下文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作对比。

老师上课是这么讲的。。。

岳阳楼记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
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突出地表现了“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而这种“悲”和“喜”都是因“物”、因“己”而生.由此便自然转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上来,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议论.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
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别枫勉# 岳阳楼记的3,4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两段内容作用如何要详细的,
(17154877561):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

#别枫勉# 岳阳楼记中的二三段各写什么画面,对下文议论有什么作用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二三四段分别描写了气象的变化之快,阴雨天心情的阴霾,晴天心情的惬意 起了铺垫的作用,也是一种隐喻

#别枫勉# 岳阳楼记中第3段和第4段对第五段的作用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第3段)描悲景抒悲情 (第4段)描喜景抒喜情 为引出(第5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起了铺垫的作用

#别枫勉# 岳阳楼记第三、四段对第五段的作用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第3段)描悲景抒悲情 (第4段)描喜景抒喜情 为引出(第5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起了铺垫的作用

#别枫勉# 岳阳楼记 第三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两词引出对洞庭湖的描写 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第二段中的---------.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写的是什...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岳阳楼记》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别由览物、异情 两个词引出对洞庭湖的描写.“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写的是洞庭湖上下动态美;从而又可看出作者托物寓意,来反映迁客骚人的仕途光明,一帆风顺,自由美好生活.

#别枫勉# 关于岳阳楼记第三段的问题《岳阳楼记》阅读课文第三段,先从中找出一个对偶句,在回答提问:这一段先写物景,后写情景,请指出那几句是物景,那几句...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这几句是写景.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几句是抒情! 对偶句子...

#别枫勉# 岳阳楼记 第一,二三四,五六段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第一段是叙事. 第二段是写景,抒情. 第三段是写景,议论. 第四段是写景,议论. 第五段是议论,抒情. 第六段是时间.

#别枫勉# 岳阳楼记写第三四段的目的是什么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悲喜的情感.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方式.

#别枫勉# 《岳阳楼记》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岳阳楼记》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紧承...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别枫勉# 岳阳楼记中三四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 作业帮
(17154877561):[答案] 融情于景,以景带情,能众星拱月般地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