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有哪些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
2 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个;非空子集有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个.
3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 一般式 ;
(2) 顶点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时,设为此式)
(3) 零点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为 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 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 时,设为此式)
4 真值表: 同真且真,同假或假
5 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 个
至多有( )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 个
至少有( )个

对所有 ,成立
存在某 ,不成立



对任何 ,不成立
存在某 ,成立



6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下图):(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充要条件: (1)、 ,则P是q的充分条件,反之,q是p的必要条件;
(2)、 ,且q ≠>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 ≠> p ,且 ,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p ≠> p ,且q ≠>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 函数单调性:
增函数:(1)、文字描述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x)在x D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 ,都有
成立,则就叫f(x)在x D上是增函数。D则就是f(x)的递增区间。
减函数:(1)、文字描述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x)在x D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 ,都有
成立,则就叫f(x)在x D上是减函数。D则就是f(x)的递减区间。
单调性性质:(1)、增函数+增函数=增函数;(2)、减函数+减函数=减函数;
(3)、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4)、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
注:上述结果中的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情况下是要变的,是等号左边两个函数定义域的交集。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 单调 单调性
内层函数 ↓ ↑ ↑ ↓
外层函数 ↓ ↑ ↓ ↑
复合函数 ↑ ↑ ↓ ↓
等价关系:
(1)设 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 ,则 为增函数;如果 ,则 为减函数.
8函数的奇偶性:(注:是奇偶函数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
定义:在前提条件下,若有 ,
则f(x)就是奇函数。
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2)、奇函数在x>0和x<0上具有相同的单调区间;
(3)、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有f(0)=0 .
偶函数:
定义:在前提条件下,若有 ,则f(x)就是偶函数。
性质:(1)、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偶函数在x>0和x<0上具有相反的单调区间;
奇偶函数间的关系:
(1)、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 (2)、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
(3)、偶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 (4)、奇函数±奇函数=奇函数(也有例外得偶函数的)
(5)、偶函数±偶函数=偶函数; (6)、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9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对函数f(x),若存在T 0,使得f(x+T)=f(x),则就叫f(x)是周期函数,其中,T是f(x)的一个周期。
周期函数几种常见的表述形式:
(1)、f(x+T)= - f(x),此时周期为2T ;
(2)、 f(x+m)=f(x+n),此时周期为2 ;
(3)、 ,此时周期为2m 。
10常见函数的图像:

11 对于函数 ( ), 恒成立,则函数 的对称轴是 ;两个函数 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12 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性质:
(1) ( ,且 ).
(2) ( ,且 ).
(3) .
(4)当 为奇数时, ;当 为偶数时, .
13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
指数性质:
(1)1、 ; (2)、 ( ) ; (3)、
(4)、 ; (5)、 ;
指数函数:
(1)、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
(2)、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指数函数图象都恒过点(0,1)
对数性质:
(1)、 ;(2)、 ;
(3)、 ;(4)、 ; (5)、
(6)、 ; (7)、
对数函数:
(1)、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
(2)、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对数函数图象都恒过点(1,0)
(3)、
(4)、 或
14 对数的换底公式 : ( ,且 , ,且 , ).
对数恒等式: ( ,且 , ).
推论 ( ,且 , ).
15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若a>0,a≠1,M>0,N>0,则
(1) ; (2) ;
(3) ; (4) 。
16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负增长时 ):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 ,则对于时间 的总产值 ,有 .
17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1) ,其中 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为末项。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前n项和: (1) ;其中 为首项,n为项数, 为末项。
(2)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4)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
注:若 的等差中项,则有2 n、m、p成等差。
(2)、若 、 为等差数列,则 为等差数列。
(3)、 为等差数列, 为其前n项和,则 也成等差数列。
(4)、 ;
(5) 1+2+3+…+n=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1) ,其中 为首项,n为项数,q为公比。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前n项和:(1)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2)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3)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
注:若 的等比中项,则有 n、m、p成等比。
(2)、若 、 为等比数列,则 为等比数列。
18分期付款(按揭贷款) :每次还款 元(贷款 元, 次还清,每期利率为 ).
19三角不等式:
(1)若 ,则 .
(2) 若 ,则 .
(3) .
20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 = ,
21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22 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
(辅助角 所在象限由点 的象限决定, ).
23 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
.
.
.

24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 ,x∈R及函数 ,x∈R(A,ω, 为常数,且A≠0)的周期 ;函数 , (A,ω, 为常数,且A≠0)的周期 .
三角函数的图像:

25 正弦定理 : (R为 外接圆的半径).

26余弦定理:
; ; .
27面积定理:
(1) ( 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 .
(3) .

28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在△ABC中,有
.
29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λ(μ )=(λμ) ;
(2)第一分配律:(λ+μ) =λ +μ ;
(3)第二分配律:λ( + )=λ +λ .
30 与 的数量积(或内积): • =| || | 。
3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 = , = ,则 + = .
(2)设 = , = ,则 - = .
(3)设A ,B ,则 .
(4)设 = ,则 = .
(5)设 = , = ,则 • = .
32 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 = , = ).
33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A ,B ).
34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 = , = ,且 ,则:
|| =λ .(交叉相乘差为零)
( ) • =0 .(对应相乘和为零)
35 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 , , 是线段 的分点, 是实数,且 ,则
( ).
36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 、 ,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
37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 为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 所对边长分别为 ,则
(1) 为 的外心 .
(2) 为 的重心 .
(3) 为 的垂心 .
(4) 为 的内心 .
(5) 为 的 的旁心 .
38常用不等式:
(1)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
(4) .
(5)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9极值定理:已知 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 是定值 ,则当 时和 有最小值 ;
(2)若和 是定值 ,则当 时积 有最大值 .
(3)已知 ,若 则有

(4)已知 ,若 则有

40 一元二次不等式 ,如果 与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 与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即:

.
41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
.
或 .
42 斜率公式 :
( 、 ).
43 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直线 过点 ,且斜率为 ).
(2)斜截式 (b为直线 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 、 ( )).
 两点式的推广: (无任何限制条件!)
(4)截距式 (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
(5)一般式 (其中A、B不同时为0).
直线 的法向量: ,方向向量:
44 夹角公式:
(1) . ( , , )
(2) .( , , ).
直线 时,直线l1与l2的夹角是 .
45 到 的角公式:
(1) .( , , )
(2) .( , , ).
直线 时,直线l1到l2的角是 .
46 点到直线的距离 : (点 ,直线 : ).
47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
(2)圆的一般方程 ( >0).
(3)圆的参数方程 .
(4)圆的直径式方程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 ).
4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 与圆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 ,则 点 在圆外;
点 在圆上; 点 在圆内.
4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 与圆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 ; .
50 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 ,则:
;
;
;
;
.
51 椭圆 的参数方程是 . 离心率 ,
准线到中心的距离为 ,焦点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 。
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经,其长度为: .
52 椭圆 焦半径公式及两焦半径与焦距构成三角形的面积:
, ; 。
53椭圆的的内外部:
(1)点 在椭圆 的内部 .
(2)点 在椭圆 的外部 .
54 椭圆的切线方程:
(1) 椭圆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2)过椭圆 外一点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3)椭圆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55 双曲线 的离心率 ,准线到中心的距离为 ,焦点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 。过焦点且垂直于实轴的弦叫通经,其长度为: .
焦半径公式 , ,
两焦半径与焦距构成三角形的面积 。

56 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 渐近线方程: .
(2)若渐近线方程为 双曲线可设为 .
(3)若双曲线与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4) 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总是 。
57双曲线的切线方程:
(1)双曲线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2)过双曲线 外一点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3)双曲线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58抛物线 的焦半径公式:
抛物线 焦半径 .
过焦点弦长 .
59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抛物线:
(1)顶点坐标为 ;(2)焦点的坐标为 ;
(3)准线方程是 .
60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弦端点A ,由方程 消去y得到
, 为直线 的倾斜角, 为直线的斜率, .
61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62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63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 转化为两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64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 = , = 则:
(1) + = ;
(2) - = ;
(3)λ = (λ∈R);
(4) • = ;
65 夹角公式:
设 = , = ,则 .
66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 , 是 上任一点, 为 间的距离).
67点 到平面 的距离:
( 为平面 的法向量, , 是 的一条斜线段).
68球的半径是R,则其体积 ,其表面积 .
69球的组合体:
(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 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3)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 棱长为 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
(正四面体高 的 ),外接球的半径为 (正四面体高 的 ).
70 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
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
71排列数公式 : = = .( , ∈N*,且 ).规定 .
72 组合数公式: = = = ( ∈N*, ,且 ).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 = ;(2) + = .规定 .
73 二项式定理 ;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
的展开式的系数关系:
; ; 。
74 互斥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B)=P(A)+P(B).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1+A2+…+An)=P(A1)+P(A2)+…+P(An).
75 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P(A•B)= P(A)•P(B).
n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1• A2•…• An)=P(A1)• P(A2)•…• P(An).
76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77 数学期望:
数学期望的性质
(1) . (2)若 ~ ,则 .
(3) 若 服从几何分布,且 ,则 .
78方差:
标准差: = .
方差的性质:
(1) ;
(2)若 ~ ,则 .
(3) 若 服从几何分布,且 ,则 .
方差与期望的关系: .
79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
式中的实数μ, ( >0)是参数,分别表示个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对于 ,取值小于x的概率: .

80 在 处的导数(或变化率):
.
瞬时速度: .
瞬时加速度: .
81 函数 在点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 在点 处的导数是曲线 在 处的切线的斜率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
82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 (C为常数).(2) .(3) .
(4) . (5) ; .
(6) ; .
83 导数的运算法则:
(1) .(2) .(3) .
84 判别 是极大(小)值的方法:
当函数 在点 处连续时,
(1)如果在 附近的左侧 ,右侧 ,则 是极大值;
(2)如果在 附近的左侧 ,右侧 ,则 是极小值.
85 复数的相等: .( )
86 复数 的模(或绝对值) = = .
87 复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 ).
88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
①若 ,则 ;
②若 ,则 ;
③若 ,它在实数集 内没有实数根;在复数集 内有且仅有两个共轭复数根 .

已发送,可能会延迟一会儿,注意查收。wetia@
内容包括常用公式,易错知识点以及常用思想方法。

百度文库里有的,实在没有再向我要~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
2.德摩根公式
.
3.包含关系


4.容斥原理


.
5.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1个;非空子集有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
(2)顶点式 ;
(3)零点式 .
7.解连不等式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8.方程 在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 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 方程 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 内,等价于 ,或 且 ,或 且 .
9.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 在闭区间 上的最值只能在 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 ,则 ;
, , .
(2)当a<0时,若 ,则 ,若 ,则 , .
10.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依据:若 ,则方程 在区间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
设 ,则
(1)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
(2)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或 或 ;
(3)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
11.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依据
(1)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 (形如 , , 不同)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 (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2)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 (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3)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或 .
12.真值表
p
q
非p
p或q
p且q





















13.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 个
至多有( )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 个
至少有( )个
对所有 ,
成立
存在某 ,
不成立




对任何 ,
不成立
存在某 ,
成立






1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15.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 ,则 是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 ,则 是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 ,且 ,则 是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6.函数的单调性
(1)设 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 ,则 为增函数;如果 ,则 为减函数.
17.如果函数 和 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 也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 和 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 是增函数.
18.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19.若函数 是偶函数,则 ;若函数 是偶函数,则 .
20.对于函数 ( ), 恒成立,则函数 的对称轴是函数 ;两个函数 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21.若 ,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点 对称; 若 ,则函数 为周期为 的周期函数.
22.多项式函数 的奇偶性
多项式函数 是奇函数 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多项式函数 是偶函数 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23.函数 的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
(2)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
24.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 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即 轴)对称.
(2)函数 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3)函数 和 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25.若将函数 的图象右移 、上移 个单位,得到函数 的图象;若将曲线 的图象右移 、上移 个单位,得到曲线 的图象.

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 , ,求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 ; ;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条件为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如: ,如果 ,求 的取值.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 ”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
符号“ ”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
(2) ; ;
(3)对于任意集合 ,则:
① ; ; ;
② ; ;
; ;
③ ; ;
(4)①若 为偶数,则 ;若 为奇数,则 ;
②若 被3除余0,则 ;若 被3除余1,则 ;若 被3除余2,则 ;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2)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
(3)韦恩图的运用:
四、 满足条件 , 满足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
注意:“若 ,则 ”在解题中的运用,
如:“ ”是“ ”的 条件.
六、反证法:当证明“若 ,则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 则 ”成立,
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否定
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如:若 , ;问: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函数有 个,若 ,则 到 的一一映射有 个.
函数 的图象与直线 交点的个数为 个.
二、函数的三要素: , , .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 ;②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 ,则 ; ② 则 ;
③ ,则 ; ④如: ,则 ;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 ,求 的定义域.
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则 ;定义域为 .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2种方法);
② (2种方法);③ (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如: 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
(1) ;(2) ;
(3) ;(4) ;
(5) ;(6) ;
(7) ;(8) ;
(9) .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 ,当 时,是增函数;当 时,是减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与 轴的交点为 ;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①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
②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 的形式,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③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则:
根的情况
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
充要条件
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1和0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26. 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
27. 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
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 如an= -2n2+29n-3
② (an>0) 如an=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
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
(1)当 >0,d0时,若 ,则 ;
, , .
(2)当a


#门炉进#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高中数学的所有定理和公式呢? - 作业帮
(15511126239):[答案]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 ②描述法 ③韦恩图 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⑴ A∩(B∪...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 一、 函数 1、 若集合A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 ,所有非空...

#门炉进#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从易到难) - 作业帮
(15511126239):[答案] 3 高中数学公式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

#门炉进# 高中常用数学公式有哪些? -
(15511126239): 等比等差,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

#门炉进# 高中数学的全部公式?
(15511126239): 常用的诱导公式有以下几组: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公式二...

#门炉进#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 -
(15511126239): 三角函数公式表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 平方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六边形记忆法:...

#门炉进# 数学老师帮我总结一下高一的所有数学公式吧,谢谢,我会采纳的 - 作业帮
(15511126239):[答案]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 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 =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 (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

#门炉进# 高中的重点数学公式有哪些? - 作业帮
(15511126239):[答案] ...建议去买本步步高高频考点随身记,小小薄薄的只有公式,里面很全,没事的时候或者做题的时候也可以翻翻,如果基础差建议回到课本重新看一遍公式推导

#门炉进# 谁有高中所有数学公式?
(15511126239):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 注:方程...

#门炉进# 谁能把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总结下?在此感谢!
(15511126239):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门炉进# 谁告诉我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啊?
(15511126239): 高中的数学公式定理大集中 三角函数公式表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 平方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sinα/cosα=tan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