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司马迁为什么受的宫刑?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这主要是因为李陵事件。

     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任命李广利挂帅出征匈奴,令陵都尉李陵为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年轻气盛,武艺高强,能带兵会打仗。他叩头请示皇上,自带人马去钳制敌人,决心打到单于庭前。武帝应求,给了他5000步兵,让其归李广利指挥。另派路博德领兵在半道做李陵的后援。李陵带兵孤军深入,月余光景,被单于3万骑兵围住。经过近战相搏,千弩俱发,追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再调8万骑兵合围。结果,大军不救,后援不到,供养断绝,李陵边战边撤,伤亡惨重,不幸被俘。

      汉武帝得知李被俘后,勃然大怒。人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在朝堂上文武百官都顺着圣意斥责李陵投敌叛国。司马迁深知李陵忠君爱国,敬臣惜兵,亲民护友,是朝野皆赞的良将,便开口为为李陵求情,表示事出有因,罪不在李陵,希望皇帝明查。刚正的言语得罪了汉武帝和和此次领兵出征的李广利,被下狱。


  期间酷吏杜周受理此案,便和李广利串通一气,对迁施用了惨无人道的毒刑烤问。司马迁宁死不屈,一直辩白:“我没罪,我没罪,我是一个小臣子,给圣上说实情讲真话,何罪之有?”

  后来,汉武帝偏信李陵在匈奴练兵攻汉的谎言,便下令满门抄斩李陵全家老小300余口。司马迁也被定为“诬罔罪”,被判处死刑。


       其实,武帝内心也不想司马迁被杀死。

      不让司马迁迁死,怎么办呢? 武帝就安排人给司马迁上宫刑。当时在西汉,判死刑的人要免死,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先皇颁发的“丹书铁券”,可以不死。司马迁不是重臣老将,当然没有。二是交钱免死。当时赎金已提到50万。司马迁家里困难,交不起那么多钱。三是宫刑代死。何谓宫刑?就是“丈夫割其势,女子闭其宫。”即阉割生殖器的一种肉刑,仅次于砍头。这种刑法也叫腐刑,是对一个人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最大摧残。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我国很著名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史书之首。作者是司马迁,也是一名治史严谨著名的文人。可惜的是,在汉武帝二年,就把汉武帝下令实施了宫刑,这是对臣子冒犯皇帝的特殊处罚。为什么汉武帝会对一个整天忙于阅读书籍与整理历史文献的文人,施加宫刑呢,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可以看到出生在黄河岸边,是一个典型的西北硬汉,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司马迁的过错,就在于李陵袒护,得罪了汉武帝。

事情的背景,就是公元前99年被汉武帝误以为将军李陵投降匈奴,盛怒之下将李陵全家处死。当时司马迁为了救李陵家人的性命,就说李陵有可能是诈降,可能还会有回来机会的。结果汉武帝却是勃然大怒,认为他又不臣之心。正好,在朝廷中与司马迁意见不合的人,也借此机会弹劾司马迁,就是说他为逆贼开脱罪名,也有诬陷皇亲国戚的嫌疑。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将司马迁定罪为“腐刑”下狱,也就是宫刑。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对司马迁施加腐刑,这也是有背景的。在西汉之前,包括史官在内的官员都是世袭的。所以,司马迁家族可能从周朝到汉朝一直都是世袭在朝中当史官,形成一种强大势力。史官虽然没有武力,却在朝廷中有强大的影响力,掌握对前人的评价权力。只要史官稍微动笔,使后人对统治者的评价不一样,在历史中地位也不一样。

可能由于司马迁史官地位之高,使汉武帝非常有所顾虑。汉武帝肯定不想后人对他有任何贬低性的评价,虽然就想在司马迁活着的时候,给一点颜色给以司马迁为代表的的史官看看,让他们知道皇帝的威严。于是,对司马迁的腐刑就是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效果。

不过好在司马迁比较有文人的骨气。虽然受着耻辱的腐刑,没有自暴自弃,却在太史令上这个位置上一直尽职尽责。在历经几十个春秋之后,写著了一本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也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历史名著,使后人对汉武帝时代与先秦历史有了全面生动地了解。

   不过还是说一句,司马迁的悲剧在于不懂人情练达。汉武帝处罚司马迁是很过分,却是有自己的原因。当时西汉与匈奴交战的失利,再加上由于长年征战国内民不聊生,在齐、楚等地又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肯定是非常焦虑。当时,汉武帝是需要大臣去安慰他走出困境。

可是,司马迁却不懂得主子的心思,说话直爽撞在了枪口上,质疑汉武帝的治国方针,也使汉武帝龙颜大怒。  可以看到,司马迁是一个好的文学家、史学家,但不懂得左右逢源。



汉武帝与司马迁都没有错,错在哪里呢?错在两个对的人在错误的时间点相遇。

汉朝自众刘邦被白登之围之后,西汉内部一直弥漫着一种恐匈奴的倾向。比如刘邦死后,单于对吕后说,你没了老公,我没有老婆,你可以嫁给我做老婆。收到这样的信,吕后是气死了,她将信拿出来给大家看,商量怎么办?

樊哙第一个跳出来了,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大家都纷纷表态,一定要打击匈奴,不打不行。

这个时候季布说话了。

季布说:“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当年刘邦带着四十万都搞不定,你樊哙带着十万就能搞定,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嘛,所以要斩杀。

这样一说,原来主战的人脸色都吓白了。吕后觉得也是,咽下这口气,然后写了一封自己年老色衰之类的自贬的话回复了。这事情就算了了,这憋屈就算过去了。

文景之治时也没有与匈奴发生什么大的战乱,中原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粮食都烂到谷仓里了,钱财太多绳子都烂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安定了。

此时汉武帝上台了。汉武帝觉得内部已经搞定了,有钱了就有底气,该去掉恐匈奴这种舆论了,讨伐匈奴。所以他就将当年吕后这封信重新拿出来作为激励,然后准备讨伐匈奴。

当时恐匈奴派还是占上风的,大家觉得以和为贵比较好。不过当时大行令王恢提出一个建议可以利用汉匈和平的情况设伏匈奴,派了三十万大军,结果却被一个叫武州尉史的家伙泄漏了军事机密,最后双方都白跑了一次。王恢手握三万精兵也没敢追击匈奴,显然心中还是怕匈奴。

最后汉武帝就借了王恢这颗脑袋表达抗击匈奴的决心,西汉与匈奴之争从此拉开。

汉武帝定调之后,自然想用和亲,和平的方式与匈奴相处的言论就越来越少了,大家转而变成支持对抗匈奴,当然代价是很大的,最终家底打穷了,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痛苦之中,对外作战当然也打赢了。

从长远看是对的,但这种痛苦由当时的老百姓承受着。

这是整个西汉当时的大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李陵投降了匈奴。如果换成别人投降倒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李陵所在的李氏家族就是以抵抗匈奴,忠诚扬名天下。李陵投降传回西汉对士气打击当然很大。

汉武帝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希望李陵是战死而不是投降,战死更容易激励士气,这是当时汉武帝的心态。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

司马迁他没有站在汉武帝的全局观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是站在个人,从李陵一个人的表现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所以他列了以下几点理由为李陵开罪。

1、李陵人品没问题,有国士之风。

2、那些贪生怕死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任意构陷,夸大其罪。

3、客观情况,李陵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到达匈奴腹地,面对数万敌军,箭尽路绝才被俘,这一点就是古代名将都不如他。

4、李陵的投降是假投降,他肯定会找准机会报效国家。

汉武帝希望以李陵之死统一征伐匈奴的舆论。

群臣皆罪陵

这就是当时的舆论。

司马迁这样的论断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是对的,但投降是铁的事实,这种影响太坏了,这让汉武帝受不了。

司马迁的言论在当时的情景看来十分不合时宜。汉武帝都可以借王恢的脑袋,当然也可以借李陵的脑袋,这一点司马迁他不懂,也没有看清当时的情势。

所以司马迁获罪,但从《李将军列传》中可以看出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李广连个侯爵都不是,单独列传显然有司马迁的私人感情在这里。

站在后世的角度看司马迁这个言论是对的,我们也很同情司马迁,但如果没有这一篇《李将军列传》呢?

西汉当时是可以花钱免罚的,比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曾经就花钱买过,他与李广出去无功而回,而且损兵。

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只有选择宫刑,所以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司马迁受刑之后领中书令这个高官。这对于司马迁来说是辱上加辱。

当然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像李广一样自杀,但是《史记》没有写完,他不可以死。

汉武帝和司马迁都是令后人敬仰之人,但当这两个令后人敬仰之人相遇时,未必就是1+1=2,可能是1+1=负2。



司马迁受宫刑是因为李陵攻打匈奴时战败投降,汉武帝大怒想要杀掉李陵全族。而这时司马迁出来说情,司马迁就被牵连进来被判处死刑。然而在那时候可以有制度规定可以用钱救赎或者判已极邢代替,但司马懿身为史官俸禄不多加上本身家中钱财不多,所以司马迁为了保命,最终选择了宫刑。

汉武帝之所以对司马迁施以宫刑,是因为司马迁在朝廷上为他人说话,让汉武帝很生气。

司马迁替李陵求情有理有据,汉武帝为何还要对他施加腐刑?~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进言而赦免了李陵的话,这样就等于是默许了叛国的行为,因为汉武帝本来就已经很生气,然后司马迁在汉武帝盛火的时候去帮李陵求情就等于火上浇油,让汉武帝迁怒在自己身上。

因为当时李陵是被汉武帝寄予的厚望,虽然说以少打多是一个不怎么现实的事情。但是汉武帝是对他寄予的厚望,而且他也不能够保证李林在投降之后会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臣服在匈奴的统治下面。所以为了其他人也跟司马迁一样,替李陵求情,所以他直接对司马迁实施了宫刑。

虽然当时司马迁说的是很有道理,他知道了李陵投降朝廷里面的人都很生气,都在怪罪李宁苟且偷生,但是他却觉得李陵他对家里人是很好的。因为他投降了,所以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在怪罪李林他觉得很心寒,那么换个角度来讲,他就是觉得投降不是一件什么大事情,而且当时李陵所带领的兵力不是很多,他也能理解这一种做法。

更加觉得李陵为了活命应该是想要找机会来报答皇帝。这一番发言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知道他在为李陵开脱,也就是他是赞成李陵投降的。那么给皇上听见了,就会觉得如果他以后遇到什么危险,他也可以去投降,那么也就可以背叛了汉朝。防止这一种观念的形成。汉武帝是对司马迁行宫刑是为了杀鸡儆猴,警戒其他臣子不能够这样做。

因为李广的孙子李陵战败之后投降匈奴,这时候司马迁给李陵在汉武帝面前求情,当时由于汉武帝怒气冲天就把司马迁判了死刑,最终司马迁就选择了宫刑来代替死刑。


#那凭建# 司马迁为什么会被处以宫刑 -
(15634821780): 因为为李陵辩护获罪,遭到宫刑.公元前99年,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

#那凭建# 司马迁为什么会被宫刑?
(15634821780): 当时李陵被抓去匈奴那里,有人传言李陵投靠了匈奴,司马迁就替李陵求情,汉武帝以为司马迁和李陵是一伙的,什么就被宫刑了

#那凭建# 宫刑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受宫刑的原因 -
(15634821780): 天汉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

#那凭建# 司马迁为何遭宫刑
(15634821780): 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宫刑.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

#那凭建# 史记中司马迁受宫刑的原因(一句话概括) -
(15634821780): 为李陵投降叛国行为求情,触怒汉武帝刘彻,被判死刑或宫刑.(汉武帝时代,宫刑被世人当作是生不如死的奇耻大辱,故宫刑等同于死刑.被判死刑的人,可选择宫刑,苟且活命.)

#那凭建# 司马迁为何要受宫刑? -
(15634821780): 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那凭建# 史记中司马迁受宫刑的原因(一句话概括) -
(15634821780): 为李陵投降叛国行为求情,触怒汉武帝刘彻,被判死刑或宫刑.(汉武帝时代,宫刑被世人当作是生不如死的奇耻大辱,故宫刑等同于死刑.被判死刑的人,可选择宫刑,苟且活命.)

#那凭建# 司马迁因为什么被处以宫刑?
(15634821780): 李陵之祸.就是司马迁因为受李陵事件的影响,而被下到牢里边去了,所谓“李陵之祸”.司马迁22岁漫游回来以后,22岁就开始做官,但是做的是一个郎中,郎中是什么...

#那凭建# 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原因除了李陵案,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和汉高祖的负面信息有关吗?关系大吗? -
(15634821780): 没多大关系,那时候史记还没出来呢.主要就是这帮文人喜欢乱批评时政,所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应该说汉武帝不大喜欢司马迁,又赶上了汉武帝气头上,所以太史公就挨刀了.

#那凭建# 司马迁受宫刑的原因 司马迁怎么死的 -
(15634821780): 受宫刑是因为当时汉朝将领李陵在讨伐匈奴时全军覆没,被迫投降,汉武帝闻之大怒,下令诛杀李陵全家.群臣附和,而司马迁则表示反对,并陈说李陵虽败犹荣,应该在找机会重新为汉朝效力.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被判处死刑.按当时法律,死刑可以用宫刑或者罚款替代.司马迁交不出巨额罚款,选择了宫刑.至于司马迁的死因……他似乎是悄无声息地离开的,没有直接记载阐述过他的死亡.有猜测说他再一次获罪被处死,而我更愿意相信,只要有《史记》,他的生命就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