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怎么分,我是初学者,能麻烦讲想一些吗 情感的定义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古(旧)声

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 “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所有语言的单音节客观都有声调,非独汉语为然,所以古印度人才会发现三声。但汉语四声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远不能一言以蔽之。仅以音高来解释四声,无论如何并不全面。四声同轻重、长短和尤其是平曲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孙逐明所言反证实际上并不能够反证,在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原因。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存在明显的四声规律,但汉语还有另外一个规律,就是以两个单音节词连用,自中古以来便是如此(上古汉语情况特殊,可能是复辅音词甚至是多音节词占了很大部分)。这就要求内部保持一致,不然就像哥俩个打架一样。古人发现平声可单独一类,而其他三声可归为另一类,这个划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没法做这个划分的,所谓仄声就是不平声的意思。这就出现了两平或两仄的基本结构。而两个相邻的基本结构,如不发生变化,比如说四平连用,则过于顺口,而四仄连用,有过于拗口,都少变化,因此形成两个基本单位平仄相间的情况,下面就简单了,依据这个规律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律诗的一句。而下句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这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一联。但下一联的出句如果也和上一句相反的话,就重了第一句,因此必须予以变化。古人按照平仄规律发现基本的句式有四种,因此将四种句子组合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四声在四句中完成了一个循环了,再用,就必须重复了,这就形成了律诗。但这一规律的确立用了差不多二百年时间。四声在南北朝被发现并用到诗歌中也就是永明体中时,这一规律尚未被充分认识到。因为,四声在那里被辨得过细了,而在篇章中却又未得到合理循环。直到沈宋时这一问题才得到完全解决。说到底还是一个平曲问题,古人称为平仄,怎么会和平曲无关呢?至于词曲中甚至要平辨阴阳也和平曲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之辨缘于平声的分划,阳平实际上已不再平了,虽然相对仄声还算平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律句和拗句都存在的现象呢?实际上,在和谐美和不和谐美二者之间,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倾向于和谐美,儒家最推崇的便是中和之美。正因为这样,才会形成近体诗。平仄和谐之外,近体例押平声韵也是一大明证。然而,不和谐美有着特殊的价值,不能被完全代替,因而才有拗句和仄韵出现,根本不是拗句比律句更和谐的问题。至于声韵和音乐的关系,更为复杂。

「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就是判断平仄的标准,从古至今都是用这一套法则。(一二三四声分别对应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

至于为什么现在用这个判断标准有时会失效,是因为从古代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汉字的读法和音调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所以我们如果一味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判断古语的平仄有时候行不通。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用音韵学的知识,先把现代汉语的语音转译成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然后再用「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这一规则去判断平仄。

粤语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它与古语的语音差异,所以教授会说 「以粤语为母语的学生比较有优势」。
转自知乎

情感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情感客观的方面:生活现象中蕴含了情感,人的大脑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
情感主观的方面:第一,即使过同样的生活,美好的人和丑恶的人对生活的感觉不同;第二,受到负面情感刺激而心情不好时,感受情感的能力就下降了。
因此,情感是生活现象与人心共同决定的,而不能单独由某一方来定。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态度,它表现为与人的个性、道德经验等有关的各种体验之中。
我们常常说“感觉”这个词,例如:一对恋人分手了,理由是彼此对彼此没有感觉了;再如:活得麻木了,已经对生活没感觉了。感觉就是从生活现象里感受到的情感,这是由生活现象和人心两方面共同决定的情感。

扩展资料:
感情内在动因:
由于情感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进化在根本上起源于取决于价值关系的进化,即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是推动着人类情感的进化的内在动因。
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
把情感看成是人类的独有物是不科学的、唯心的,把情感简单地分为本能式情感和能动式情感两大类也是机械的、教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情感


#权汪秆# 怎么分平仄?? -
(19726254525): 简单的说:写诗词通常用的韵有两种:平水韵和新韵. 新韵平仄很容易判断: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一般用新韵写的诗词需在诗词题目后注明(新韵). 平水韵:上平、下平为平,上声、入声、去声为仄.具体参照平水韵表.(百度上都有) 写律诗绝句词都有一定的格律.这些你可以从百度百科上找到(搜索“律诗”或“绝句”就行了) 介绍你个诗词校验的网站吧,你把你写的诗词放上去就能查出格律错误.很实用. http://www.foryouwant.com/verifi/index.htm

#权汪秆# 平仄怎么分啊 -
(19726254525): 我建议你买一本唐宋词格律…后面附有韵表,个人认为很全,以古人的平仄来写现在的四声有点不好概括…2楼说的我点出入,记得有一首竹里管,第一个是仄声他偏偏填的竹字,可见一二声为平,三四声成仄不成立,具体的我也在研究…希望你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与君共勉…

#权汪秆# 古代平仄是怎么分的搞不懂古代平仄的分法.网上查来说古代分平、上、去、入四声.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 古代去... - 作业帮
(19726254525):[答案]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因此,毛泽东也指出:“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错的节奏,就是所谓的“...

#权汪秆# 宋词的平仄音是怎么分的? -
(19726254525): 平时多读一些宋词,很多东西都是要靠自己悟出来的. 简单来说普通话中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为平生,上声和去声(三声和四声)为仄声. 和楼上那位朋友一样建议去看看韵律方面的书. 仄韵,就是押仄韵. 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

#权汪秆# 如何区分某字是平字还是仄字 -
(19726254525): 分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你懂得第一第二是其中第四声是仄,其他三声是平http://baike.baidu.com/view/641.htm

#权汪秆# 如何区别上下联?什么是压韵?什么是平仄?兄弟帮帮我这个初学者吧! -
(19726254525): 先分清平仄,按现代声调,一声二声为平声字,三四声为仄音.上联的最后一字,也叫韵脚,通常用仄音.对联通常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就是上下联偶数位置的字要求平仄相对,下联韵角应为平声字,同时偶数位置的字也要平仄交替使用,此为马蹄韵或平水韵

#权汪秆# 平仄是什么意思 -
(19726254525):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

#权汪秆# 怎么区分平仄? -
(19726254525): 如何区分平仄?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其实就是声调.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

#权汪秆# 怎样写词?平仄有什么区别? -
(19726254525): 关于平仄,百度百科的解释很好可以看看.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641.htm 实在看不懂,就按1声和2声是平 3.4声是仄来理解,当然这样不准确,还有很多例外情况.但三、四声是仄是肯定的.一、二声有一些也是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