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式有几种?分别有哪些特征? 文言文句式有几种?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结构: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和用“书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编辑本段翻译手段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编辑本段词类与句式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_____通_____,释义:_____。 文言文中表达的景色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编辑本段知识网络
  熟记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如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偻、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旦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熟记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者、于、其、而、以、然、则、何、焉、所、乃、夫、尔、耳、乎等。   熟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熟记一些古今异意现象,如再、或、狱、虽、稍稍、科、爷、妻子、绝境、无论、交通、往往、何苦、可以、开张、牺牲、卑鄙、走、郭、池、去、鄙、捐、汤、烈士等。   熟记一些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如说、还、汤、齐、止、帖、火、尔、要、坐、反、惠、亡、厝、诎、衡、食、见、邪、材、祗、畔、曾、拂、具、属、徧、阙、曷、以、唱、被、有、强、趣、竦、见、陇、章等。   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等。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固定句(比如:何固之有,何``````只有)
这种情况有很多,你做的多了,复习的多了,就会很熟悉的

文言文的四种句式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①判断句,"者…也″。②省略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③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④被动句,"见"字被动句,"于″字被动句。

5种,具体内容如下:
☆判断句式
1、“……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被动句式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如: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
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
5、用“被”表被动。
6、动词本身表被动。

☆倒装句式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3、定语后置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4)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省略句式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4.省略中心词。

☆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陈述语气
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为……所、以为、以……为
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作

疑问语气
奈何、何如、如(奈)……何、得无……乎、孰与、孰若
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恐怕……吧)、跟……相比……

感叹语气
何其、一何、何……之
多么、何等、多么、怎么……这样啊

反问语气
无乃……乎、不亦……乎、得无……乎、何……为
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为什么……呢


#养晓彩# 语文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
(18015032207): 文言句式分为: 1、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标准的是“者……也”表判断.也就是要翻译成“XX是XX”的现代汉语句式. 2、被动句----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要翻译成“XX被XX”的现代汉语句式. 3、省略句----百度百科里面有

#养晓彩# 文言文有哪些句式特点? -
(18015032207):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

#养晓彩#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求详解 - 作业帮
(18015032207):[答案]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

#养晓彩# 语文句式特点有哪些?比如复沓句,顶真句,排比句等,谁知道全的. - 作业帮
(18015032207):[答案] 1、【文言句式 】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2、【判断句式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

#养晓彩# 什么是文言形式?什么是文言形式?文言形式有哪些分类?上面说错了、应该是什么是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哪些分类? - 作业帮
(18015032207):[答案] 文言句式就是今人看古人,把他们说话的方式称为文言文. 你所说的文言文句式是今人站在现在的语法角度来定义的. 文言文句式有:宾语前置,省略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等等.

#养晓彩# 如何区分语文的文言文中的句式?像一些常见的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等的一些文言句式.要有例句哦, - 作业帮
(18015032207):[答案] 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结构有: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

#养晓彩# 文言文 句式特点 -
(18015032207): 赵师数困于秦:句式是状语后置的被动句;困,为被动用法:被困.令毁之:是省略了毁前面的宾语和主语,主语:郭开,宾语:使者;即郭开令使者毁之(廉颇)

#养晓彩#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以及句子成分文言文有那些特殊句式 请最好附加些例子还有宾语.定语 .状语等这些句子成分具体是怎么分的 我一直不懂 - 作业帮
(18015032207):[答案] 句子的成分就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