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中国的历史的全过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邵姓的历史:

1,春秋战国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

2,两汉隋唐

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孙,多已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3,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

宋朝时期,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

邵姓的现状:

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

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5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明清时云南定边有土把事汉姓为邵;清代满洲八旗有乌雅氏汉姓为邵姓者;此外,瑶、彝、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扩展资料:

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

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即以召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

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

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邵姓



邵姓的历史:

1,春秋战国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

2,两汉隋唐

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孙,多已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3,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

宋朝时期,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

邵姓的现状:

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

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5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明清时云南定边有土把事汉姓为邵;清代满洲八旗有乌雅氏汉姓为邵姓者;此外,瑶、彝、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扩展资料:
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

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即以召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

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

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邵姓

  邵姓起源参考之一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文王之庶子奭受封於召邑(在今陕西省岐山西南)世称召公. 后又转封於蓟(在今北京一带), 成为燕国始祖. 其后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精先天象数之学。寓洛四十年,称所居为安乐窝,卒諡康节。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

  地望分布:河北蠡县南。

  邵姓起源参考之二

  邵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八十三,是台湾的第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周代。邵姓,古代写成召姓。据史书上记载,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后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在武王灭商后,他被封于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国由他的长子代理。他在周朝初年与周公一起是手握大权的权臣,后来因功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爵位是公爵,子孙世袭召公之职。历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厉王朝廷中都担任要职。召公虎在周厉王时还有著名的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秦国兴起,召国遂被并吞。子孙为纪念故国,就以“召”或“邵”为姓 。因此,邵,召原本是一姓,都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召公的子孙后来在汝南,安阳,博陵等地发展,世称汝南望,安阳望,博陵望。姓源载:邵公□受封于燕之后。氏族博考: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又姓谱云:文王之子季载之后。
  姓氏起源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迁徙分布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甘肃等省。

  堂号

  1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2 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历史名人

  邵长蘅:武进人(今属江苏),清代诗人。
  邵齐焘:江苏昭文人,文学家。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祖先为河北范阳人。幼随其父邵古迁居河南共城苏门山下,后在苏门聚众讲学,创办“太极书院”。三十岁时又居家迁至洛阳天津桥畔。并与居住在洛阳的退辞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研讨学问,评议时政,期间屡次拒绝朝廷的录用。他根据《周易》八卦,创立“象数之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和终结,循环变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邵伯益:著名学者。
  邵信臣:东汉时任南阳太守,九江寿春人。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林:青州刺史。
  邵兴: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将领。

1,春秋战国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

2,两汉隋唐

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孙,多已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3,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

宋朝时期,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

邵姓的现状:

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

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5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明清时云南定边有土把事汉姓为邵;清代满洲八旗有乌雅氏汉姓为邵姓者;此外,瑶、彝、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扩展资料:
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

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即以召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

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

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先进的文化可以成为激励广大人民建设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重铸中原文明辉煌”的战略目标。我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把“文化立市”写入了五大战略之一。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先进的文化,已成为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共识。为此,济源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市开展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大型文化资源普查活动,初步摸清了我市文化资源底数(包含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根”文化、文化人才、文化市场资源等)及开发利用情况。

第一部分 文化资源现状

一、 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1、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济源目前保留有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文物遗存、遗迹25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延庆寺舍利塔、阳台宫、轵国故城)、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2处,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93处。在所有的文物遗存中,古代木结构建筑所占比例较大,共计约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190余座600余间。许多单体建筑无论是从规模、价值或结构来说,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济渎庙的寝宫、清源洞府门、奉仙观的三清大殿、大明寺的中佛殿、阳台宫的大罗三境殿(明)、玉皇阁等。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赞誉济源为“中原地区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
济源所保存的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在轵城泗涧一带出土的陶都树、陶风车以及独有的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生活场面的西汉陶俑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在某些方面填补了我国考古历史的空白。目前济源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已达14000余件,其中一级品18件,二级品157件,三级品2737件。此外,还保存有大量的不同时期的碑碣石刻、名人题刻以及名木古树。济源数量众多、价值颇高的文化遗存已经成为济源对外开放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经过挖掘和整理,我市目前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3个,分别是:
①、《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发生在王屋山区,流传于全国各地,是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济源市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志气篇,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济源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的发表;建立了一批标志性设施,如愚公碑林、雕塑、展馆等;创作了不少鼓舞人心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如大型歌舞《愚公魂》,并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形成了浓郁的愚公文化氛围。
②、《王屋琴书》。《王屋琴书》发生、发展、流传于王屋山区,是济源独有曲种,其艺术特点沉稳、舒缓、激昂,语言以王屋山区方言为基础,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淳朴的地方特色。《王屋琴书》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③、《女娲补天》。创始神话《女娲补天》发生在邵原山区,故事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女娲娘娘更是作为神灵被人们供奉。为了保护《女娲补天》这一创始神话发源地,丰富其文化内涵,有关工作人员深入发源地,挖掘《女娲补天》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工作。同时予以开发建设,形成了旅游景点,有效增强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自然遗产资源现状
济源市现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3处,面积达3.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7%。其中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万公顷,累计投资3900万元,从业人员230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8万公顷,从业人员88人。自然保护区内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黄帝祭天、黄帝战蚩尤等众多传说就发生在保护区范围内。目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大、郑州大学、洛阳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已把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
王屋山(含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于2006年9月申报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王屋山地质公园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和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作了高度评价。地质公园总面积986 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5亿元,从业人员142人。包括天坛山、封门口、黄河三峡园区和天坛山、小沟背、封门口、逢石河、黛眉峡、龙潭峡、八里峡等七个景区。有关方面先后争取省、国家地质遗迹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在地质公园核心天坛山园区建设了地质科普线路、一个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科普培训基地等。
三、“根”文化现状。即祖根地文化资源。其中姓氏文化发源地在我市的共有三个,分别是苗、樊、邵姓。其中苗姓远祖始苗智杰于春秋时期。济源县是苗姓起源地,古时被称为苗邑,这里苗姓人占全县人口的1.66%,约九千多人。苗姓名人有宋代的大破鬼章、军功彪炳的大将苗援;讨降生羌、威镇洮西,又与李宪取定西域的名将苗绶等。樊姓起源于距今约3000年前,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排序第102位,占汉族人口的0.17%。今济源市曲阳是它的起源地之一,这里樊姓人口约六百多人。邵姓起源于公元前1120年,主要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邵姓名人有清代诗人邵长蘅、经学家、历史学家邵普涵等。充分挖掘姓氏文化,加强与我市之外同族名人的联系,对我市的招商引资及引智有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市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受人员、资金限制,开发利用不多。
四、文化人才现状。我市共有各类文化专业技术人才319人,其中社科类30人,占9%;图情类18人,占5%;文博类56人,占18%;出版类6人,占2%;文艺类59人,占19%;新闻类64人,占20%;网络类86人,占27%。按职称结构分,其中高级17人,占5%;中级126人,占40%;初级及以下176人,占55%。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结构中,35岁及以下199人,占62%;36岁至40岁56人,占18%;41岁至45岁28人,占9%;46岁至50岁10人,占3%;51岁至54岁19人,占6%;55岁及以上7人,占2%。
五、文化产业现状
1、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已有的文化产品主要为工艺陶瓷、壁画、字画、鲜切花(玫瑰、非洲菊、剑兰、盆花)、天坛砚、特色蔬菜、双边胶春联、砚台、书画等,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且属零散个体经营,不具规模,还没有大型文化企业。济源市存在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快速形成文化产品,进行文化生产的基础资源。一是文物古迹资源。如古代木结构建筑名列全省前列,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济源市文物旅游、文物藏品展览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基础。二是名人文化资源。济源市有很多名人文化资源。如:黄帝祭天文化、荆浩山水画文化、卢仝茶文化、孙思邈药文化、司马承祯道文化等等,开发利用的市场选题很多。三是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如民舞、民戏、砚台、根雕、编织及民间民俗等,这些文化地域性强、民俗性强,难以模仿和复制,已成为当地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资源。
2、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区2处,星级旅游宾馆饭店8个,旅行社20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2.12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069人次。旅游总收入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王屋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圆满成功。济源市被评为“中国(中原)旅游魅力城市”,小浪底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体育产业发展现状。2005年以来,济源篮球发展有限公司挂牌运营。先后成功举办了中澳女篮对抗赛、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全国女乒超级联赛等一系列赛事。大型演出活动有“庆国庆、迎中秋”演唱会、信尧之夜演唱会、拳王争霸赛、梨园春晚会等。先后四次在央视四套、五套直播重要赛事,并在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篮球报等全国主要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济源的知名度,带动了地方餐饮、娱乐、旅游、饭店、零售业的有力发展。仅2005年至2006年,篮球城所承办的比赛、会议等活动就直接为王屋山酒店带来了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第二部分、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资源开发经费投入不足。我市是一个地上地下文物较多的地市,文物大市的地位已彰显。虽然近几年文物开发工作取得了进展,但我市文物单位众多,古建筑比例较大,大多数破烂不堪。由于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导致很大一部分古建筑没有得到妥善的维修保护,不具备开发利用条件。“愚公移山”、“王屋琴书”和“女娲补天”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工作由于受资金限制,一些活动和计划无法开展。另外,资金的缺乏,还影响到了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正常管理和开发利用。由于景区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吃饭难、住宿难等现象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文化专业人才缺乏。①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特殊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由于我市大专院校少、科研单位少,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缺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数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城市。从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看,现有的319人,仅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不足2%。一部分专业性强的如:录音、考古、出版、旅游开发等专业技术人才极为短缺,需要临时聘请外地专业技术人员,已经制约了相关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行业分布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工程、经济和农林水部门,这部分人才占了济源市专业技术人才的80%。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中的社科类、文博类、出版类、文艺类、新闻类、图情类的人才比较少,出版类更少。②人才流失严重。我市每年考入专科以上大学的学生约5000多人,而近几年返回的毕业生只有400人左右,返还率8%。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千方百计想进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一旦不能如愿,则宁可到南方打工,也不愿留到本市。另一方面,现有的文化人才由于受地域、环境、条件等待遇所限,纷纷另攀高枝,流失外地。如:济源日报社近年来共流失各类人才达30余名。给报社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影响,使报社在人才引进与成长过程中对其培养及投入付之东流,业务骨干的离去也相应地带走了报社的新闻资源,这些不仅是有形资产加无形资产的流失,而且带来人心浮动、人才队伍断层等负面影响。
三、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低迷。我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文化消费的后劲仍在农村。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目前的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的消费中,教育费用的支出占整个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消费的73%,而购买书、报杂志、休闲娱乐费用等支出仅占27%。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对文化消费欲望不高。二是当前农村图书销售网点少。目前农村有20家书店,共占全市总数的22%。以新华书店为例,农村6个乡镇的网点,正常营业的只有1处,其他主要只做为教材发行场所,其他业务很少。三是读书氛围不浓。一方面图书定价偏高,另一方面经营品种单一。目前我市出版物经营单位主营教辅材料,农艺、科技、文艺类图书经营品种不多,无法满足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部分、对文化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广开资金筹措渠道。对现有文化资源存量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仅仅依靠公共财政投入无疑杯水车薪。一是要在争取国家专项经费、省补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国家保护为主,同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化资源保护机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识之士,投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自办、联营、合办、参股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财力,多渠道筹资,达到以文化产业养文化事业的目的。二是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企改制,改过去由政府管理为自主经营,改过去等、靠、要的思想为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进经营性项目市场运作,吸纳社会资金走共同合作之路。
二、重视文化人才工作。①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可通过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地市联系,进行人才情况相互交流,以培养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为抓手,把一批有潜力的后备干部派出去学、锻炼;另一方面,外请一批专家人才前来作指导,造就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②创造良好环境,吸引高素质文化人才。一是要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的各项制度和优惠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提高待遇来吸引和凝聚人才,探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摸式,对特殊人才,做出重大贡献给于重奖,以高薪留人,以高薪聘人,在全市形成让科技人才先富起来的浓厚氛围,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三、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繁荣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更多的能力去实现文化消费。同时通过宣传引导、加强服务、送科技图书下乡等形式,让更多的农民与图书接触,从中受益,提高读书兴趣,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技能。另一方面加强资金政策扶持。针对农村目前文艺团体、图书馆、文娱活动室薄弱,村级组织资金匮乏,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设立“济源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以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建立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让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文化大餐,适应群众的多元化精神需求。

意大利的历史~


#羊峡申# 要写社会调查报告,从哪里入手呢? -
(19183854035):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

#羊峡申# 读了《奇怪的东南风》后,我知道了这份研究报告是先写调查研究的原因是 -
(19183854035): 读了《奇怪的东南风》后,我知道了这份研究报告是先写调查研究的原因:爸爸得了奇怪的咳嗽病;再写调查研究的方法: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接着写调查研究的结论:工厂的气体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最后写应对的方法:刮东南风时,关上南面的窗户.

#羊峡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6单元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 作业帮
(19183854035):[答案] 一·问题的提出. 我曾了解到许多人姓王,这引起了我追溯其源头的兴趣.它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逐渐壮大?现在王姓的数量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针对这些问题,我要展开调查和研究. 二、拟定计划. 1、王姓人口数量. 2、王姓的先祖. 3、王姓...

#羊峡申# 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 作业帮
(19183854035):[答案] 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这几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自己姓氏的研究报告.于是.我就对自己的姓氏——沈,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通过互联网搜寻关于沈氏的各种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

#羊峡申#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作文 - 作业帮
(19183854035):[答案]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每个人拥有的就是姓氏,所以我对刘姓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二:调查的方法 1.通过上网浏览和查阅书籍这些方式获得的信息. 2.了解刘姓人口分布情况. 3. 作出的结论. 三、调查的情况和资...

#羊峡申# 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中的“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报刊 李姓的来源 传说李姓的直接来... - 作业帮
(19183854035):[答案] 1.书籍、报刊 教科书 上网 爷爷的讲述 2.李姓的来源、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姓人口数量、李姓族谱

#羊峡申# 关于姓古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
(19183854035):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 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 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

#羊峡申#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原文 急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 请大侠们回答一下 - 作业帮
(19183854035):[答案]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姓李的同学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羊峡申#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作文 - 作业帮
(19183854035):[答案]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有很多个姓王的同学,我们有时开玩笑说:“我们两千年前是一家.”前几天,听老师说姓氏的问题很值得研究.我就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