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鬼谷子是哪里人,鬼谷是否真有其地?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意思是别人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听他的辞意内涵。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要反复地追问他,对方(真正)的答辞就会出现。

这几句话出自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鬼谷子》。

所谓以静制动,是指在静中做好一切迎敌准备,以自己的安定、镇静来应付对手的浮躁不安,趁势借力,化引对方,待对方失去重心后以全力发之。

扩展资料

《鬼谷子》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以黄老为主渗透出儒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思想内涵,集诸子百家学说之大成。对《鬼谷子》的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先秦时期的百家思想,从而对各家学派能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清晰地了解春秋战国文化史。

《鬼谷子》是研究先秦诸子文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篇行文风格简要精炼,讲究论说技巧,观点鲜明,讲理步步递进,让人由简入繁,体味到书中的哲理精华;条条分明,清晰了然,使人能多角度去直观地理解书中所蕴含的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鬼谷子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上面我们批评司马光“明于史而昧于时”。明于史相对来说还是容易的。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史”都在文献里。文献里记载的历史,都是被梳理过的。记录者认为不相干的,或者关系不大的事件,都被梳理掉了,所以“明于史”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不“昧于时”就比较麻烦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错综复杂,这要靠你自己去“审定有无与其虚实”,去判断出那个“动静虚实之理”,这确实很难。
如何对现实的情况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呢?鬼谷子讲了三个方法:
一是人言己默。“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人说话了,是他的心思被拨动了;我默默地听,是因为静下心来才能体察到对方的真意。所以我们要“因其言,听其辞”。对方的话不合理数或者我没有搞清楚时,就要反复探求,一般用反向推理询问或类似于出难题的方式,令对方不得不回答。达到这种境界,他就必然会有所反应做出回答了。
二是利用象比。“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象与比,是鬼谷子独创的名词。象是一幅图像,就是说话的人,所说的任何事情,都像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如果在电影或舞台上演出,就是一个个的画面。总的来说,就是一幅图像。别人在那里说,听者的头脑里就在呈现一个个的画面。如果画面动人,能把人感动得把持不住,无论是悲是喜。
比是比拟,比例援引。人在看见了画面之后,就一定有所感触。就把脑子里储存的资料,搬出来,一一比照,于是产生一种理解。诠释了出来,便是理论。理论再和理论作比较,经过一连串的繁忙过程,可能得出一个或多个结论。这些结论,可能就是说话者所希望得到的效果。
运用象比是一个重要的听取、分析的方法。对方语言所描述的现象是法象于现实的,现实的事情是有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把握了这个规律才能分析判断出他说的正确与否,很多话经过纵横上下的对比才能发现破绽,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考察他所说的事情及其下一步的发展变化。
三是巧施钓语。“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如何做才能拨动对方,使其应必出呢?鬼谷子说:“以无形求有声。”无形是指事物存在、发展的原理或者规律。“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钓语要符合事情中包含的无形的规律,用调动对方的语言来引导对方,以求“有声”,其声必应,意为其真实的思想必能流露出来,就像用网捕捉兔子一样,多将网设在兔子经常出没的地方。“其犹张口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使对方反应必出的秘诀应该在此了。
“常持其纲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如果对方不言不语,致使原策略不起作用,就应当及时调整改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调整改变的原则是合其心、见其情,并跟随他的内心真情慢慢培养他敞开心扉的基础。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这样,彼我双方你来我往,反复反复,而且语言有“象”有“比”,因此就可以在反复的交谈中判断出事物的真实情况,确定基本的策略。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重之、袭之、反之、复之”,就是反反复复的意思。反反复复的运用上面的方法,周密审核,使自己的言辞和各类事物的真情相符合,没有悖谬,这就叫“万事不失其辞”。如此,则“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鬼谷子的意思是说,圣人诱导愚人和智者,虽然在方法上不一样,但都可以取得成功,没有疑惑。
为了理解这一段的意思,我们下面引用《资治通鉴》中“范雎说秦王”的例子加以说明。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妄言者。范雎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名姓曰张禄。

范雎很早就以辩才闻名诸侯,原在魏国大臣须贾手下当跟从。一次随主人出使齐国,齐襄王仰慕范雎的才能私下给了他一些礼物,这一事件成为须贾打击范雎的口实。于是须贾便诬陷范雎得到齐王的礼物是由于把国家机密泄露给了齐王,魏国的丞相魏齐听后非常震怒,便下令痛笞范雎,以致肋骨断裂,牙齿脱落。范雎佯装死亡,被卷入草席放到侧所里,魏齐还让那些喝醉的宾客往范雎身上撒尿,借此警示他人,不要随便对外讲话。
须贾告范雎是魏国一大冤假错案。范雎是人才,所以齐王要与他交结,史记记载中范雎回绝了齐王的礼物。范雎之所以受到齐襄王青睐,就是因为他出使期间为魏国利益表现出色,他出色的工作不但没受到上级的奖励反而遭致冤枉。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

这时,正巧秦国谒者王稽出使魏国,范睢深夜前去求见。王稽把他暗中装上使车,一起带回国,推荐给秦昭王。我们看这一段里,范雎在见秦王之前和宦者说的那句话,就是钓语。范雎先是假装不识路,而进入秦王必经的宫中巷道。秦王来了,宦者驱赶范雎:“赶紧走开,没见大王来了吗?”范雎不但没走,反而对驱赶他的宦者说:“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王太后和穰侯而已!”这话范雎其实是说给秦王听的。以范雎对当时秦国的了解,秦国的当权派是以穰侯和太后为首的宗室势力,而且穰侯和太后仍然没有归权的意思,而秦昭王已早有掌权的雄心,这对矛盾的存在是范雎介入秦国政治的立足点。但秦昭王当下是否敢于违抗穰侯和太后的意愿,范雎的心理并没有底,而自己为秦国的谋划恰和当权的太后、穰侯背道而驰。所以,范雎设下这一钓语,来试探秦昭王的虚实。
鬼谷子说:“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钓语如果和事理相合,就可以得出事物的真实情况。结果,范雎的钓语一出,秦王只“微闻其言”,听的还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就屏退左右随从,“跽而请曰”,跪下来请求范雎:“先生有什么指教我的?”秦昭王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这说明范雎的话正中秦昭王的痛处。
鱼上钩了,范雎反倒不急了。“对曰:唯唯。如是者三”。“唯唯”是答应的很含混的意思。答应了但又不说话。秦昭王如此请求了三次,范雎就如此“唯唯”了三次。这就是鬼谷子说的“人言己默”之法。“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范雎不仅以此来确定秦昭王的心意,也以此来确定自己对情势的判断确当与否。
直到秦王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你真的不肯教我吗?范雎才回答:“非敢然也”。范雎说,我之所以三次对大王“唯唯”,是因为“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我是一个流亡在外的人,和大王没有什么交往。“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而我想向您陈述的又都是纠正您失误的大事,关系到您骨肉亲人。我即使愿意一效愚忠,却还不知大王的真心,所以大王三次下问我都不敢回答。
范雎接着说,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出,明天就有处死的危险,但我还是不敢回避。死,是人人都无法免除的,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有所裨益,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我只怕我被处死之后,天下的贤士都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再投奔秦国了。范雎的这段话,是运用了象比的方法。指出我今天的话一出口,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这可以说是“象”。但杀了我,恐怕天下的贤士都会闭口不言,不敢再为秦国效力了。这可以说是“比”。范雎运用象比之法,以最后确定秦王的心意。这就是鬼谷子所说“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的意思。
“王跽曰”,秦王又跪下来了。“先生,是何言也”!先生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今天我能见到先生,是上天认为我混浊,为了保存秦国的祖业宗庙而把您赐给我的。无论事情大小,上及王太后,下至大臣,希望您都一一对我指教,不要再怀疑我的真心了!
范雎如此“重之、袭之、反之、复之”,反复运用己默、象比、钓语的方法,达到了鬼谷子所说“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至此,“范雎拜,王亦拜”,范雎赢得了秦王的完全信任,他的远交近攻之策,也得到了彻底的执行。

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如何辨别他人的虚情假意?~

《鬼谷子》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捭阖之术。等到鬼谷子将自己在“捭阖之术”上的观点阐述完了之后,写下了第二篇《反应篇》。在《反应篇》全文中,主要讲述的是鬼谷子对于在生活中如此刺探情况上建议的谋略,即利用世间万物相反相成的这一规律,从反面达到其正面的一个方法。这种方法就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接近事物的客体,从而在客体中获得真知灼见。在鬼谷子看来我们在游说他人和与他人辩论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四点:重之、袭之、反之和复之。只有做到了以上四点才能够把握住对方背后的真实意图,从而说服他人,使其听从自己的话。

齐威王

《反应篇》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齐威王

在人际交流中他人的讲话是动,我们自己的沉默是静。因此就给可以根据他人的言辞来探知对方心目中的主张和意图,如果发现对方的言辞有不合理或者是前后矛盾的敌方我们就要及时反问他来探求其真意,这样对方的真实反映就一定会出现。言语有着法相,事情也有着类比。那么既然有法相和类比。我们就可以从对方的言辞中了解法相和类比,然后才能够从中观察对方在其他方面的情况。即引诱对方说话,如果和事实一样的话就可以和对方所做的事情相对照,最后就能够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就好比拿网抓野兽一样,这种用语言诱导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一张“钓人之网”。

齐威王

邹忌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在邹忌辅佐齐威王的时候,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最终也成功使得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邹忌十分有才能,功勋显著,为齐国和齐国的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已经被列为了九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中,也被众人熟知。等到邹忌担任齐国的国相之后,在整顿吏治方面,邹忌赏罚分明,协助齐威王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样的努力之下齐国的吏治出现了新的气象。此外在举荐人才方面,邹忌也唯才是举,任用贤能,大量选拔出来了很多人才为齐国效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时在广开言路方面,邹忌则积极利用各种巧妙的方式劝谏齐威王,成功使得齐威王能够兼听则明,海乃百川,虚怀若谷,能够听取和接受大臣们和平民百姓的建议和意见。虽然从政治上来说,邹忌十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从人格上来说,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当时的齐国还有其他的有名之人,比如说先贤管仲和晏子等,邹忌则要显得嫉妒成性,心胸狭隘。当时邹忌和名将田忌之间关系势如水火是众所周知的事,按理说两人本来该解决存在的矛盾。但是之间却欲置田忌于死地而后快。他采用了小人公孙阅的计策,阴谋除掉田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但是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害人者一般都没有什么比较好的下场。等到齐宣王即位后对邹忌种种劣举十分厌恶和嫌弃,次年就被邹忌逼走的田忌重新昭回了,此后不见邹忌就郁郁而终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悟出这么一个道理:想要彻底了解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仅仅只是靠从他的语言来分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对这个人的各个方面和过去的行为进行考察,进而才能探测出此人未来的发展情况。

齐宣王

在我们的生活中,想要明白身边人是否对我们怀有真心,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断用言语去刺探对方,从对方现在的行为和过去的往事来判断和探求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和反应。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语言,只要懂得了语言的魅力和伤害性,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鬼谷子》捭阖第一】

原文

奥①若稽⑧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②。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③,筹策万类之终始,达④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⑤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⑥,乃可阖⑦,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⑨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⑩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①粤:发语词,无实意。

②先:先导。

③门户:关键之处。

④达:通达。

⑤朕:〔音zhen4〕征兆、行迹。

⑥捭:〔音bai3〕分。

⑦阖:〔音he2〕关。

⑧稽:〔音ji1〕考。

⑨牧:处理。

⑩纳:收纳闭藏;

忤:逆。


【《鬼谷子》反应第二】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内揵第三】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君臣之事:君主与臣子上下之间的关系。

就:接近,靠近。

御:使用。

内:向君王进谏说辞,从而结交君王取得信任。

揵:向君王进献计策,以辅佐君王,成就事业。

内揵: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鬼谷子》抵戏第四】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鬼谷子》飞箝第五】

原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飞:制造声誉。

箝:箝制。

飞箝:意为先以为对方制造声誉来赢取欢心,再以各种技巧来箝制他。

【《鬼谷子》忤合第六】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鬼谷子》揣篇第七】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注释

揣:估量。


【《鬼谷子》摩篇第八】

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释

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鬼谷子》权篇第九】

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 ,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 。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注释

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鬼谷子》谋篇第十】

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 ,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 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原文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 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 ,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 ,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注释

右:有。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原文现已失传〕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

〔原文现已失传〕


#令货泉# 介绍下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 包括创始人 重要代表 核心思想以及重要事迹 详细点呦 谢谢 -
(15538744726): 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

#令货泉# 求《周易·系辞》全文及翻译 -
(15538744726):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

#令货泉# 静之为静,静亦动也;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什么意思
(15538744726): 静之为静=车开行后就干脆坐下不动了;静亦动也=其实某人并未真静,还是随车在动. 动之为动=在停下的车内不停走来走去;动亦静也=其实某人并未走动,还是停在原地.

#令货泉# 怎么理解《孔子游春》里孔子说的话
(15538744726): 孔子说水“好像有德行”: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说水“好像有情谊”: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 说水“好像有志向”: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意思是:“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

#令货泉# “孙静”的“静”有什么含义? -
(15538744726): 静jìng<形>(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安静;宁静 [quiet;tranquil;peaceful]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宵静女德,以伏蛊慝.——《国语·晋语》本朝不静.——...

#令货泉# 孔子有哪些说的话是来教育我们要善于思考的? -
(15538744726):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

#令货泉# 请问这句话怎么理解? -
(15538744726):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而且,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周易原文 《易经》第一...

#令货泉# 《〈论语〉〈孟子〉》名句默写,翻译,内容分析 -
(15538744726): 论语名句、翻译: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

#令货泉# 文学中的“视角”,该怎么解释.
(15538744726): 文学中的视角是个宽泛的概念,狭义意义指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 因为这里只有作者的一个声音,一切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再者,这种叙事形态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