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在哪篇高中文言文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1. 高中文言文中得无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

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

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

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

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

的地点吧?

另外,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

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

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2. 高中文言文中哪篇出现附会

1. 随从,追随。

《汉书·郦食其叔孙通等传赞》:“﹝ 陆贾 ﹞从容 平 勃 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 唐 张九龄 《上封事书》:“或因势附会,遂忝高班。” 清 黄宗羲 《子一魏先生墓志铭》:“是时场屋之文,竞学浮丽……然 子一 孤行一意,不肯附会。”

2. 依附;附和。

唐 无名氏 《玉泉子》:“於时朝贵朋党, 德裕 破之,由是结怨,而绝於附会,门无宾客。”《宋史·宁宗纪三》:“﹝ 嘉定 四年九月﹞丁丑……诏:附会开边得罪之人,自今毋得叙用。”清《睢州志·袁可立传》:“可立独抗疏曰:‘岂言事诸臣尽不可用耶?如使诸臣为济私,孰与缄口持禄,附会保全之为便?’”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下》:“所谓体裁格力、声调兴会等语,不过影响於耳,含糊於心,附会於口,发而为诗。”

3. 犹言融会贯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庶寻文究理,颇相附会。”

4. 勉强地把两件没有关系或关系很远的事物硬拉在一起。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附会经典,造为文书,以晓告四方之人。” 明 高启 《序》:“发明新历顺天求合之微,考证前代人为附会之失,诚可贻之永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黄鹤楼 ﹞楼南之台曰 涌月 ,有粗黄石大书‘涌月台’三字。高古遒媚。俗以为 曹孟德 所书,夫 曹公 未尝至此,其说附会可笑。” 杨朔 《秋风萧瑟》:“关于 孟姜女 ,这儿有不少牵强附会的事迹。”

5. 黏附。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姜西溟 有端砚一方……近为 顾华峰 醉后使酒所碎,虽以胶漆附会之,非完璧也。”[1]

《附会》的“附”是附着,是对表面形式的处理,即“附辞”,使文辞紧密附着于文意;“会”是会合,对内容方面的处理,即“会义”,把文意会合成一个整体。“附会”就是“附着会合”的意思,即使文章通篇相附着而会合成一个整体。本篇主要论述创作中谋篇命意、布局结构的问题。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附会”的含义、必要性和写作构思的基本原则。二、讲附辞会义必须抓住纲领,通篇考虑。要求作者从大处着眼,有全局观点。在处理创作的具体问题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了创作的基本方法,才会运用自如。三、讲文章的修改及文章的开头结尾问题。

刘勰在本篇中所提出的“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即思想内容是主体,辞采形式是为其服务的,是刘勰的重要的文学观点之一,不仅是“附会”的重要原则,也是整个文学创作的原则。选自《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


#徒嘉沿# 我记得有一篇古文一个句子大概是这样,求原句 是高中的文言文,但忘记是哪篇了 -
(1327089750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徒嘉沿# 高中重点文言文 -
(13270897507):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二、古今异义 1、至于 2、成立 3、不行 4、秀才 5、告诉 6、区区 7、辛苦 三、词类活用 1、夙遭闵凶 2、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3、九岁不行...

#徒嘉沿# 高中文言文中得无乎在哪篇学过
(13270897507): 文言文“得无…乎”句式结构【结构解析】“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一般情况下表示语气较轻的反问,可以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等;...

#徒嘉沿# 高中文言文名篇有哪些?
(13270897507): 赤壁赋 后赤壁赋 出师表 后出师表 游褒禅山记 大龙湫 阿房宫赋 基本上《史记》都不错 过秦论 唐宋八大家的 太多了

#徒嘉沿# 关于“生病就思念父母”的有一文言文是怎么描述的?高中文言文课上有. -
(13270897507):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列传》翻译为: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意思是当于困厄中的时候就会思念家乡和父母.这是人之常情,难以幸免. 是这句吧,

#徒嘉沿# “慷慨激昂”出自高中哪篇古文? -
(13270897507): 慷慨激昂[kāngkǎi-jī'áng] 形容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出自]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

#徒嘉沿# 语文高考课内文言文篇目
(13270897507): 师说(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徒嘉沿# 高一语文课外文言文 -
(13270897507): 1、陈蕃自认为很有声望又对太后有恩德2、趋附顺从自己的人都加官进爵,触犯对抗自己的人都加以诋毁中伤

#徒嘉沿# "人穷则返本“这句话出自哪篇古文? -
(13270897507): 提及屈原作的缘由: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傪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盖自怨生也. 应该是这儿吧

#徒嘉沿# 初中文言文 - 8下面句子出自初中课本的什么篇目1、曾不吝情去留2
(13270897507): 1.五柳先生传 2.愚公移山 3.孟子 4.陈涉世家 5.桃花源记 6.醉翁亭记 7.唐雎不辱使命 8.五柳先生传 9.隆中对 10.唐雎不辱使命 11.愚公移山 12.五柳先生传 13.陈涉世家 14.醉翁亭记 15.唐雎不辱使命 16.送东阳马生序 17.岳阳楼记 18.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