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外无物”?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心外无物”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命题,也是中国哲学中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命题之一。

很多人认为,物就是指物体、物质。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如果物指物体,那“心外无物”就是说人心之外没有物质存在,这不是说胡话吗?显然王阳明并没有这么糊涂。

事实上王阳明说的物,和人们在日常中说的物并不相同。王阳明对于物有明确的解释: 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意在于孝亲,则孝亲就是一物,意在于忠君,忠君就是一物。

所以王阳明心学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译成白话就是“人意识的对象”。你此刻的意识观照在什么对象上,那一对象就是物。

如果理解了物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明白“南山花树”的故事是什么意思了。

有一天,王阳明的朋友指着南山中一棵开花的树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也就是说,你没看那花时,你是你,花是花,两不相干,花对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成为你的对象。

只有当你看到那花时,花才进入了你的心中,成为你的意识的对象。从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占据了一个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王阳明把物解释为意识的对象,主要还是为了阐释自己的“格物”学说。

朱熹将格物解释为研究客观事物。但是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 “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当你的意识在一件事情上时,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让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梦露居士 ”,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它的出发点是:我活着的时候,能看到、知道各种事物,但我死了,一切事物就从我的脑海里失去了、不存在了。那么,在你(或者说人类)出生之前,你的父母是存在的(或者说世界万物是存在的)。(首)

心生万物,何止万物,整个大千世界都

是众生想心造出来的!

“心外无物”,“心外无法”,说得对极了!

“一切唯心造!”心没有了,心寂灭了,就

万物皆空。万法皆空。

一,心外无物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对不了解的事物不瞎说、不乱说,被人误解也不解释,清者自清。心理素质好,不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干扰内心,兼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二,心外无物即心内亦无物!

三,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心外无物所代表的常识也不同。心外无物,常理尚存!人生处处有“学问”。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明代思想家王明阳先生的心学理论观点。

王明阳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没有“灵明”,天地万物和 社会 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因此才有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结论。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良知,如果识得“心外无物”之理那将“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重在解释“心”,告知世人做事须合天理,问心无愧,反之,天地万物皆为虚无即“无物”。

心学认为圣贤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制伪善流行,王明阳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一次,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王阳明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并非指未见花时,花不存在,除了白痴才会这样认为吧。

未看花时,花与你同归于寂,表示花也有感知体验,你与未相遇时,彼此不在彼此的内心体验中,你对于花来说是无意义的存在,花对于你来说是无意义的存在,所以同归于寂灭。

当你与花相遇,则有相互提醒的作用,所以感觉到花的颜色一时也明白起来,花的生命也苏醒过来,这是二者互相交融的感觉。必须有一方是有感知的生命,才能有基于生命感知一方的相互体验。两块石头,即便叠压,也互相感觉不到对方,因为他们都没有生命,也就没有内心感知。但人与石头也能有基于人的感知的相互体验。

心外无物,是指基于内心能体验到为准,体验不到的,对内心来说,无意义,即可把它等同于寂灭不存在,而并未说它真的不存在。

心外无物,是人基于自己的内心感知,与外物的交往。

交往不到的,就于内心没有体验。凡是不存在于内心体验的,于内心体验无关的,体验范围外的物质,意识会自动湮灭它于内心的存在,不去想它,因为想它是毫无价值的。能感知的物体,都在心中,暂时感知不到的,暂时在心之外。所以,心外无物,并非是僵死的,凡是能入于个人体验的,都会入于心中,不入个人体验的,不相干的,死活于我何干,不管它,随它去,则不入于心中。

所以心外无物,即是拒绝无意义,不相干的事物占据内心,以能达清明之境。

交往到的,各自即时的体验会存留心中。虽有以往的体验,未见,则会空想回忆,则以往的体验会失真,与见到时会不一样,即空想回忆中的以往体验,是固定的,已逝的,静止的,不是活生生变化着的。

所以,王阳明是要讲求鲜活的个人体验,不能僵死地看待事情,不让乱七八糟的东西占据内心。

王阳明不是唯心者,他是基于个人感知体验的提升,以便有功效于外界的方法论者。

主体存在才是万物意义的支点!

“心外无物”是陆王心学的观点。

首先要理解“心即理”。

儒家孟子有重视“心”的传统,孟子的四心之说“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是孟子人性善的根源。

陆九渊接过孟子的思路,提出同心同理说,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相同的,都是同一个理。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

每个人的心都具有的普遍性,成为一个充塞宇宙的永恒之心。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理不在心外,与心是现实同一的。

其次,又“心即理”出发,把心本论贯彻到底,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把宇宙存在的价值纳入到“吾心”之中, 万事万物之理皆具于人心之中,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皆是由人心所关照,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也是由人心论断。

《传习录》“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所谓“ 心外无物”不是说具体的客观事物只存在人的心中,而是它们被人观照时,被人看时,才会“一时明白起来”,才会显示存在的状态和意义。心是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返身内求,外在世界尽管还在那里,但毫无意义可言。

这里的“心”不是一团血肉,而是指人的内在意识,人的知觉灵明。人的心(灵明)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没有我的心,就没有价值判断和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我的心,我的灵明只有在与天地万物感应时,才会呈现出来。

超越生死方明白真正的心外无物。否则只是想象、猜测、思想而已。

所谓的心并不是心,只是取名为心。

一般的心指的是假心----思想(念头、精神、意识、欲求、理想、憧憬、想象、观念、概念、定义、判断、分别……)。

佛教的“万法唯心”的“心”与一般的心完全不同,唯有开悟、觉醒才明白,此“心”不能传递、表达,超越言辞,只可领悟。

所以,把佛法归结为唯心主义是天大的误解,是邪见而已。

物质主义者无法真正明白、理解佛经中的“万法唯心”的“心”。唯物主义思想是其明白、理解的障碍!

“心外无物”其实就是“万法唯心”的换汤不换药的说法,异曲同工。

放下“物质主义”、“唯心主义”、“钱权主义”等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假心),才真正的明白什么是“心外无物”、“万法唯心”!

这“心”即佛,即当下,即不二,即圆满自在,即极乐,即智慧,即和谐,即永恒,即完美,即中道,即中庸,即至诚至善至情,即存在之源,即上帝,即真主,即慈悲,即良知,即妙明真心,即道,即超越矛盾,即超越生死……

心外无物乃心外有物,无能生有,心中承载万物自然心外无物,强调静心内省。我的浅见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揭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理,就是告诉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门,直接在心上下功夫,开发自己心灵的宝藏,建设心灵品质,用以规范我们日常的行为。

圣贤智慧的奥妙就是提高心灵的品质,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和实证圣人之道就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面临困难,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在事上下功夫,有时候,怎么都理不出一个正确的头绪来;在理上下功夫,偶尔会有一点点成就,但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只有在心上下功夫,相互之间打开心门,坦诚相待,则就会事半功倍,成效显著,心上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

引导每个人在心上获得成就,在心上下功夫,建设崇高的心灵品质,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内心充满获得感,道和德也就会有相应的提升,我们就会进入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使自己的生命焕然一新。

“心外无物”的关键就是要明心见性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根本上就是品质高低的差别。心灵品质的高低体现在实质上就是明心和净心格局和境界的高低。

明心,就要深入了解心是身的主宰,是自己道德和思想的总源头。仁爱,智慧,胸怀都是藏在自己心里的无限宝藏,心胸越宽广,能量越高,事业成就也就越成功。

不要让不明和贪欲成为心的遮蔽,成为心的障碍,开发我们心灵的宝藏,去除不明和贪欲,提高心灵品质,从而主导自己的行为和作用。

净心,就是观照我们自己的念头,提醒自己不要有不好的念头。时常主动的反省和引导,持续净化心灵,就能把心中的贪念去掉,断除一切恶,行一切善。追求我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梦想。

明心和净心二者是分不开的,没有明心,净心也就失去动力,没有净心,明心也只是做做表面的文章,不能持久和深入,只有相辅相成的相互发挥作用,才能拥有我们自在圆满的幸福人生。

有的人总有一副乐呵呵的心态,享受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喜悦,享受世间万物的美好。而有的人却总感受生命的艰辛,体验不到人生的美好,常常被困惑,绝望所笼罩。这就是明心和净心的程度不一样,没有充分开发自己内心的心灵宝藏,心灵品质得不到提高,成功也就无法实现。

如果一个心灵品质不好的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他就会传播他的偏知偏见,在大众面前推销他的歪理邪说,用他的歪理毒害民众的心灵,这种毒害要比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还要大,还要毒。

在圣贤的眼中,世间都是井然有序的遵循自然法则在运行,同时也引领着,让每个人都明心和净心,传递正能量,把我们正能量的行为贡献给 社会 ,让善德传播,不要让恶毒蔓延。

“心外无物”就是引导自己心存善念
圣贤的经典是指引我们的明灯,我们要与“致良知”结缘,主动引导自己内心永远心存善念。

与我们身边的人建立心与心的链接,只要有不好的念头,就立刻反省,绝不用不好的念头污染他人,因为不好的念头会变成相应的语言行为,只要说出来,做出来,就一定会伤害他人。要是心里不明的念头太多,则心也就变得阴暗冷漠,人生就会充满痛苦和烦恼。

明白了念头也是具有能量的,就能深切感受“心外无物”的道理,做到有利于自己身心 健康 ,向上发展的心的主人。

一个心底无私,心胸开阔的人,他的事业也一定很成功。

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打造我们美好的心灵家园,剔除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对的起我们自己的生命,不虚度不贪欲,为了自己的幸福,铭记圣贤的教诲,让我们的心时刻产生更好的念头,时刻牢记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这颗心。

王阳明做到了用至诚孝敬父母,用忠诚为朝廷办事,用良知教育弟子,我们与圣贤同行,把我们的心永远朝向光明,用圣人之道唤醒我们心中的智慧,改变自己,赢得自己的事业,赢得自己的美好未来,我们的人生就一定能成功。

打开心门,在自己的心上种一棵树,让我们拥有整片森林,提高心灵品质做到《中庸》“诚则明,明则诚,诚明相生”,一同成就伟大。

END.

作者:五猫

~


#范雨琛# 试解释“心外无物”的思想
(18175866056):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接下来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 程朱的性,负载的是理,那么陆王的心,负载的是什么?是良知.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象山认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后天的不善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物欲对于本心的污染,这种说法和道学一系的观点一样.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名利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物欲.

#范雨琛# 主观唯心主义中的心外无物是怎么回事? - 作业帮
(18175866056):[答案]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都是我的主观产物,如果他不存在了那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因而才提出心外无物,认为他的“心”就包括了一切!当然这是错误的哲学观点.

#范雨琛# 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18175866056): 简单地说 心外无物就是心不着像 就是心地清净 阿弥陀佛

#范雨琛# 王阳明:心外无物.为什么心外无物如题 - 作业帮
(18175866056):[答案]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接下来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程朱的性,负载的是理,那么陆王的心,负载...

#范雨琛# 心外无物是什么含义啊?心外无物是谁提出的?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什么? - 作业帮
(18175866056):[答案] 王守仁(王阳明)提出来的.中国明代哲学家的基本观点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所说的“心”,指最高...

#范雨琛#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什么意思? -
(18175866056):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守仁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范雨琛# “心外无物与心无外物”应如何区别理解?
(18175866056): 心外无物,就是不被世俗通话,做好自己. 心无外物,也就做是的时候要认真,不被外物而影响把

#范雨琛#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用文言文怎么解释 -
(18175866056): 王守仁.即王阳明,人称阳明先生. 中国明代哲学家 的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范雨琛# 哲学问题,心外无物是什么唯心呀?有大神回答一下吗?
(18175866056):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把“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范雨琛# 心外无物和万物一体之间的关系? 心外无物该怎么理解? 心又是什么呢 -
(18175866056): 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意思是万物一切都是意识的反映,没有意识就没有万物.万物一体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说法,意思是万物都是统一在一起的有机体.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意识.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