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上提过的宋襄公,真是“蠢猪”吗?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28

文 / 缺辰

我记得小时候课本上,就讲过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故事。

这一战,让宋襄公被打上了“蠢猪式仁义”的标签,常常被后人嘲笑。我记得当时看了这个故事,也觉得这个宋襄公真是蠢得可以,可叹这样的人居然也能做一国之主。

后来才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这得先从当时的 社会 环境说起。

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卿大夫,不管是诸侯还是卿大夫都是世袭的,这些人都是贵族。西周初建时, 周公制礼作乐 ,建立了一整套的行为制度规范, 在春秋时,贵族们是十分讲究“礼”的,不循“礼”是要被人耻笑的 。就算在战争里,也要讲“礼”。

比如《左传》里,记载的宋国公子城和华豹之战就很有代表性。

春秋时期的作战,主要以贵族为主,战士人数不多,规模也不大,说是战争,其实更像是贵族之间的决斗, 类似于武侠小说里高手对决 ,讲究堂堂正正,比拼勇气和实力,耍赖、使诈、乘人之危都是为人所不齿的。

所以理解了当时的贵族风度,就能明白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 并非是愚蠢,而是自重身份 。宋国是商代后裔,论起贵族资格,比周天子还要古老,宋襄公在这样的王室长大,贵族精神深入骨髓,即便后果是战败,他也绝不肯失了君子风度。

我们和西方对比看一下,宋襄公的贵族风度和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几乎完全一致。

中世纪欧洲,那也是只有贵族才能做骑士,他们的行为规范是这样的:第一,不伤害俘虏;第二,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第三,不攻击非战斗人员,比如妇女、儿童、老人。

由此可见,贵族们的精神价值和行为规则,在东西方是共通的。可惜的是,如今很多中国人推崇西方“骑士精神”,却不知我们祖传的“宋襄公精神”。

现在的中国人不能理解宋襄公,是因为从春秋到战国,是贵族风度逐渐消亡的时代。算下来,它已远离中国人的生活超过2000年了。

那么,为什么贵族风度会在春秋战国消亡呢?

是因为 技术的进步

在春秋之前,人口很少,周天子最初分封诸侯后,各诸侯国都只是一个个聚居点。两个相邻的诸侯国之间都是大片荒地,所以两国也没有明确界限。

那时候在诸侯国之间的荒地上,还有游牧部落,所以叫“华夷杂处”。哪个诸侯国人多了,就往外面荒地上多开垦一块就是了,跟其他诸侯国没多少利益冲突。相对于荒地上的游牧部落,各诸侯国又算是自己人,所以就算是战争,那也是自家人吵架,对面认输了就算完,不会赶尽杀绝。

晋楚之间的邲之战,也是这方面的典型战例。

到了春秋末期,人口的增长速度突然迅速提高,因为 冶铁术进步了,铁器开始普及使用

在之前虽然有青铜器,但青铜器产量低,成本高,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农具还是用木头和石头制作。但铁器就不一样,产量高,价格低,使用铁犁比起木犁,就好比算数时用计算器和用手相比,是碾压级的优势。

所以铁器普及后,粮食产量迅速提升,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大爆发,越来越多的荒地和森林被迅速开垦,很快诸侯国间开始接壤。

从此国土的争夺、存量的划分就越来越激烈,战争的目的也从“你服不服”转变为“老子灭了你”,中国 历史 在此有了大转型。

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奉行“利益至上”是更佳的生存策略,恪守贵族风度反而会吃大亏, 有名的“傻子”楚怀王就是一个例子

这其实也并非是楚怀王傻,因为他是战国时在礼乐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最后一代君主。

本来楚国所在位置是蛮夷之地,素来被中原诸侯蔑称为南蛮。但楚国在逐渐强大起来后,通过和中原各国不断交流,迅速发现中原的礼乐文化真是个好东西,内心深处耻不如人,所以它不断学习,到后来,楚国已经青出于蓝,甚至比华夏还华夏。

那时楚乐、楚服、楚舞、楚辞,包括楚王喜好的细腰,已经实现了文化反向输出,成了中原各国追捧的时髦。

我们有个成语叫“ 楚楚动人 ”,本意就是说楚国啥啥都是好的,楚国就是美,美就是楚国。

所以一直生长在礼乐环境中楚怀王没想到,身为秦国高官、贵族后裔的张仪,居然出尔反尔,耍起了无赖。

等到楚怀王有机会把张仪逮住了,张仪通过走“枕边风”路线,又让怀王释放了他。张仪这时跟怀王约定,秦楚通婚,楚国不和齐国玩了。屈原听说了,马上来劝,说张仪上次就骗你,这次不可信。怀王怎么说的?说“我已经答应他了,岂能背信弃义?”

你看,“虽然你之前不仁,但我现在不能不义”,他还真是恪守君子规范。

更让楚怀王受伤的是秦昭王,秦昭王借口与他在武关会盟,趁机把他扣留了。楚怀王全没想到秦昭王堂堂一国之主,竟然也不要脸皮。秦昭王要他割地保命,楚怀王虽然料不到对方诡计,毕竟有君子气节,宁死不从,最后在咸阳客死他乡。

就这么,贵族之风,终于在竞争中消逝了...



往期文章[撒花]:

中国人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岳不群,不能简单称之为“伪君子”

乾隆反腐怪象:越反越腐


如果喜欢本文,请关注作者“缺辰”,欢迎留言讨论!



~


#东残卸# 宋襄公废物,为什么还是春秋五霸? -
(13073173970): 宋襄公的历史定位的确应该重新审视,本来所谓的“五霸”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定位的.不过其合理的地方在于,古人是比较重视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名爵的,宋襄公占了几个有利,第一,他是东周末期较早拥有特殊权利的国家,是较早的能够威...

#东残卸# 求才比德重要的例子
(13073173970):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东残卸# 拔苗助长发生在什么朝代 -
(13073173970):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写的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但这就是个寓言,是孟子编的.由于宋襄公在春秋史中是一个愚蠢的典型,所以当时的列国都喜欢嘲笑宋襄公和宋国,寓言中的傻子多是宋国人.守株待兔也是一个例子.

#东残卸# 《史记》中的宋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
(13073173970):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姓子,名兹甫(公元前?年—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立,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核心有弦高、华元、华椒和乐祁.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平定齐乱后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结果宋军大败,次年宋襄公因重伤而卒,其子宋成公王臣继位. 在位时间: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 前任:(父)宋桓公 继任:(子)宋成公

#东残卸# 宋襄公为人如何?
(13073173970): 历史上的宋襄公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位列春秋五霸,却常常因为自己的仁义而吃亏、上当,所以有人认为他迂腐.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

#东残卸# 诸候争霸时现在初中历史课本为什么是四霸,为什么少了宋襄公? -
(13073173970): 在历史上公认的春秋五霸里,有一个人的“上榜”,却更像是安慰奖——宋襄公. 说到这个人的称霸像“安慰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的争霸不成.这个人和当年的齐桓公一样,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却命比纸薄,雄心勃勃地想当霸主,却连遭挫折,自己在经过了几次战争的胶着之后,反而殒命沙场,特别是面对大好的打败对手的机会,他偏偏要行“仁义”,他“仁义”,对手却不仁义,一场无情的战败,不但断送了他的称霸梦,更令他因此含恨九泉.他称霸不成,仁义无果,后人说起来,无不扼腕长叹. ——来自资料 虽然是五霸但是他的应该比较勉强,所以课本上就没有讲到.

#东残卸# 宋军处于什么样的形?宋楚交战期间,宋军处于什么样的形式
(13073173970): 充分描写了宋襄公固守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结果导致宋军在泓之战中惨败的历史过程.

#东残卸# 春秋争霸中宋襄公的性格具有哪些弱点 -
(13073173970): ”仁义之师“

#东残卸# 诸子百家出现在什么时期,形成了那些派别? -
(13073173970):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