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汉人手握重兵跟大权,为何不敢割据甚至造反呢? 年羹尧手握重兵,为何到死都不敢造反?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晚清时期,最高的掌权者是慈禧,慈禧用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并不忌讳汉人,所以晚清时期,有汉人手握重兵跟大权。即使如此,手握重兵的汉人并没有割据为地或者是造反,那么这是何故呢?首先就是因为清朝是所有朝代中,中央集权最高的时代;其次就是手握重兵跟大权的曾国藩和李鸿章遵循忠君爱国的思想;最后就是慈禧懂得平衡之道。

在我国历史上,谋权篡位的事件频频发生,所以每一代帝王都会采取措施防止这样的事件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制度越来越完善,到了清朝时期,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尽管在清朝,有些皇帝很久没有理朝政,但是身为皇帝的权利并没有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晚清手握大权的汉臣想要架空统治者的权利并不容易,甚至是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要知道在晚清时期,能有割据甚至是造反能力的汉臣当属曾国藩和李鸿章,但是这两人并没有这么做。正因为他们有能力却没有付出行动,所以在民间背负骂名。他们之所以没有做出造反的行为,是与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由于一直深受忠君爱国的思想的侵扰,即使朝廷是多么的腐败,也没有做出叛国叛君的事情,反而是在最高统治者之下,尽自己所能来挽救晚清。

清朝建立之后,有满人的身份是很容易受到重用,而汉人就没有这么容易了,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皇帝对汉臣都非常的忌惮,但是慈禧成为最高统治者后,并没有这样的顾虑,反而重用有能力的汉人。而晚清手握重兵跟大权的汉人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之所以慈禧不畏惧汉臣会有造反之心,是因为慈禧懂得制衡之术。



满清皇室是满人的皇室,他们本来就防备汉人夺权,因此他们用汉人的时候,会让汉人之间相互制衡,而且清朝皇权非常集中在皇帝手里,人们的思想都被奴化,根本没人敢造反。

晚清的汉人手握重兵跟大权,之所以不敢割据甚至造反,是因为他们害怕造反之后没有成功,下场会很惨。

因为晚清的汉人虽然手握重兵和大权,但是他们已经被满人同化了,为皇帝卖命

晚清的满汉之分已经不在重要了。此时的满汉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

古代的封疆大吏都手握重兵,为何不敢造反,难道真的是忠心?~

古代的封疆大吏如果掌握重兵的话,一般他的家人都会被君主留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等于说这些封疆大吏的家人就成为了君主的人质。一旦这些封疆大吏如果有造反的心思,将会使得自己的家人惨遭杀害。还有在古代如果领兵打仗的话,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后勤保障,然而这种后勤保障往往只能是君主能够提供。所以如果一旦出现反叛的情况,将会使得自己的后勤无法得到保障。也就使自己最后一定会失败。

像古代这些封疆大吏所在的地区,一般都是一些经济并不算多么发达的地区。所以根本不能够通过当地的经济来支撑军队的发展。有很多地区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所以君主才会在那个地方安排重兵。当然领兵的封疆大吏一般都是君主的亲信。所以君主一般会选择自己比较信得过,或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来领兵。这样就不会使得军队发生叛乱的事情。

还有军队的后勤保障都必须由君主提供。因为像一些比较恶劣的地区根本不能够种植土地。所以这种地方只能够依靠后勤保障供给才能够生存下去。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起兵造反的话,会使得自己后勤供应出现很大的问题。一旦陷入长期的消耗战,将会使得自己军队失去战斗力。因为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军心也就会因此涣散。

当然也有一些封疆大吏会造反,不过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封疆大吏的势力非常的大,甚至有能力推翻整个朝廷。所以这些封疆大吏才会造反。

在清朝历史上,年羹尧要属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他二十一岁考上进士,三十岁成为四川巡抚,后又升任四川总督、川陕总督。可以说年羹尧的前半生一路平步青云。雍正皇帝继位后,年羹尧更是备受重用,和隆科多(雍正的舅舅)成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总揽西部一切事务,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年羹尧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在战场的表现却是非常出色。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屡战屡胜,把罗卜藏丹津打的落花流水。
但好景不长,风云骤起,雍正三年四月,年被解除川陕总督职,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当年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雍正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格外开恩,赐其自裁。
早在康熙时代,年羹尧在皇四子府中当差之时,受命追查记载大清一百多官员过失的《百官行述》下落时,就杀害无辜百姓800多人,凶残性格暴露无遗。在西北平叛期间,乱杀暴行更是令人发指:押运粮草的河南地方官因中途遇雨山洪暴发道路堵塞而迟到一日,被就地正法;因找不到叛军隐匿之处,每天都派一些有家室的军官带人四处打探,找不到就杀全家;杀害朝廷大员20余人;鞭打朝廷派到军营效力的大内侍卫;对违规的陪筵将领施以剁手酷刑??他乱用权力,肆意杀戮,形成人人谈年色变、见年心慌的局面。后来年大将军虽为朝廷立了大功,但他泯灭人性的暴行本身就是犯罪,有才无德,更谈不上一位高级干部应有的领导风范,与古今名将相去甚远。
年羹尧他虽然和雍正有矛盾,但那是性格上的原因,年对雍正其实很衷心的,他绝不会背叛雍正,剧情所示,年虽然后期权力很大,但没有和八王这股真正反雍正的势力有交集,年对最终的命运是接受的。隆科多则不一样,隆是枭雄,如果隆在年的位置和处境,必反!
贪敛财富,不择手段。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他广为收受金银珠宝,培植私人势力。失势后,估计到雍正不会放过自己,可能最终难逃一死,所以给其贴身家人巨额银票,让他带着两个怀孕的蒙古小妾远走高飞、隐藏民间,以延续年家的香火。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节骨眼上,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造孽巨贪的。
即便是他有二十万大军,经略四省军政,军事上来说,毕竟是以一隅而敌全国,粮草兵器全靠内地接济,倘若朝廷调兵平叛,很难僵持,况且如果西北蒙古西南西藏出兵夹击,最好的结局恐怕就是学李广利了。从政治上讲,他没有内外勾结的内应,比如八爷党,加上他为官暴戾且草菅人命,本身又是一个汉人,手下士兵家眷又都在内地,所以他缺乏一呼百应的期待可能性和朝廷去赌,很可能步履维艰甚至众叛亲离。清朝吸取了前几个朝代的教训,大臣起兵造反的成功性微乎其微,纵观清朝二百多年,没有一场哪怕像样点的造反。
可怜盖世英雄化作南柯一梦!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最终落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从儿泊# 吴三桂为什么要让清军进入北京? -
(18713405228): 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北京城.洪承畴失败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前强大.并且自己...

#从儿泊# 慈禧下令分尸洪秀全,一向听话的曾国藩为何抗旨不尊? -
(18713405228): 慈禧下令将洪秀全的分尸,曾国藩选择抗旨只要有三个原因: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占领南京的时候他不在场;曾国藩对洪秀全的尸体有自己的计划;曾国藩抗太平天国多年非常痛恨洪秀全,他要用自己的手段来泄愤. 第一,曾国藩的弟弟曾国...

#从儿泊# 为什么袁世凯能颠覆清廷,而曾国藩连想都不敢想呢?
(18713405228): 他们的价值观念不一样,所处的周边环境也比一样.曾国藩所处的时期清廷还有一定的凝聚力,汉人有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流人才反对造反,满蒙有曾格林沁的铁骑,朝廷有风华正茂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此时正是同光中兴的开始,曾国藩岂敢造反.袁世凯时期就不同了,从上到下,再也没有和袁世凯抗衡的人材了,孤儿寡母,纨绔皇族,只能让位了.

#从儿泊# 清是怎么灭亡的 -
(18713405228): 清朝是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现在看来已经早已进入历史记载的朝代.不过它灭亡之日距离今天还不到百年.然而清朝留给后人除了百年的耻辱,还有更多的历史思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大一统朝代最长久的...

#从儿泊# 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
(18713405228): 清朝末年社会状况,百姓穷困潦倒,苦不堪言,四处起义动乱,外有强敌侵袭. 首先第一点百姓穷困潦倒,苦不堪言,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这么著名的一个人那就是慈禧太后,这个人可谓是导致了清朝最终败亡的罪魁祸首,首先慈禧掌控朝政皇...

#从儿泊# 郭子仪的历史评价,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何能善终
(18713405228): 郭子仪,唐朝中兴名将,历史上对其的评价很高,《旧唐书·郭子仪传》称为:“权... 还是后期的割据一方的河朔三镇,其本质与郭子仪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手握重兵的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