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成立后的三次土地改革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中国一共进行了几次土地改革,分别是什么时候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於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它财产,并徵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馀部分”;“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它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外,对若干特殊土地财产及分配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办法、土地改革执行机关及保护工商业等,也作了具体规定。

《土地法大纲》的公布,明确了土地改革的方向和办法。各大解放区还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实行《土地法大纲》的补充条例。接著在各解放区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的高潮。1947年12月,毛泽东发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8年1月,任弼时发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纠正土改运动中的“左”的偏向。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缐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就更加完备、土地改革运动就更加健康地发展。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拥有三亿一千万人口的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为止,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全国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1 土地革命 农民土地所有制
抗战中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中 《中国土地法大纲》 耕者有其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解放区)
2 解放后 1950土改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土地个人所有
土改后,农民互助合作
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集体所有制(自愿互利原则)
1958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制

答: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953-1956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化既“一大二公”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制

中共哪进行三次土地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内容?时间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纲要》。《纲要》规定,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的土地开发制度,实行农民所有的土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以贫农为主体,统一贫农的土地改革总路线,系统地、分开地消除了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了农业生产。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了减少抵抗,孤立和分裂地主阶级,为了帮助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我们实行了经济上保富农,政治上中和富农的政策。
意义: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超过3亿的无地农民被分配到土地上。它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摧毁了美国和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扩展资料:
三次土地改革之间的区别:
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第三次与前两次的区别:
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推行);2.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对富农实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影响更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参考链接:土地改革-百度百科

国近代史上中共的土地改革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
一、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斗争时期(1950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扩展资料:
意义:
1、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参考资料:土地改革-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