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的哪个时期?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20世纪20年代属于中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于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正式形成。

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二十一条”签订后,袁世凯计划仿照德国、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最终因日本从中作梗和地方军阀的反对而终止。

北洋政府首脑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壮大的奉系控制,直到北伐战争后才完成了短暂的形式统一,但不久后又爆发了其规模远超北洋历届政府的中原大战和十年国共内战。

总体: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但出现专制复辟,军阀割据混战,黑暗时期。

经济上,由于辛亥革命的提高资产阶级地位,加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文化上,提倡“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全面展开,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这阶段,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扩展资料:

历史分期:

1、1912年1月1日——4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1912年3月10日——1928年12月29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3、1927年——1949年,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主要是蒋介石掌权。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全国的统一。

1920大事件:

1月

刘鸿生在苏州创办了华鸿生火柴无限公司。

梅兰芳自导自演的戏曲影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在京上演。

1月4日,黎锦熙到北长街99号福佑寺,访在这里主办平民通讯社的毛泽东。

1月6日,天津国民大会通电全国声讨安福系。

1月8日,吴天礼先生在中国广宁江屯镇创办“义和茶行”,经营茶叶及传播中华茶文化。

1月10日,国际联盟成立。

1月10日,国际联盟第一次开会,签署《凡尔赛条约》,正式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1月11日,台湾新民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月16日,美国开始执行禁酒令。

2月

恽代英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

女子第一次正式进入北京大学读书。

2月2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

2月5日,陈独秀在武汉讲演,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7日晚,北上返京。旋即由李大钊护送出京转上海。

2月9日,国际联盟决定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归瑞典。

2月24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组织纳粹党。

....

8月

在共产国际代表帮助下,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李达、施存统、杨明斋、邵力子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陈独秀家中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创办《共产党》月刊。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上海问世。

周佛海发起东京共产主义小组。

8月9日,徐世昌再任靳云鹏为国务总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1920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洋政府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1.辛亥革命以后,旧的权威已被打破,新的权威尚未建立。
中国政治实际上陷入一种极其混乱的无序状态。革命无法完成秩序的重建,人们便自然试图回复到旧有的轨辙,政治强人袁世凯以为凭借国内外的支持,企图通过重建“汉人的帝国”恢复秩序,不料共和的理想久已深入人心,人们宁愿做徒有虚名且混乱不堪的共和国的公民,而不愿再做宁静有序的专制帝国的臣民,于是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袁氏之后,中国的政权完全落入北洋系的军阀手中,但此时北洋系的军阀已无人具有袁氏的力量和手腕,因此他们只能像走马灯一样的轮流登场,既无力弥合派系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无力统一全国。在南方,虽有非北洋系的军阀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继续活动,但孙中山的力量和策略不能统一中国至为明显,而南方军阀则与北洋军阀如一丘之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和重建中国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无疑成为国人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尤其是统一帝国的旧秩序既然已根本不可能恢复,那么中国的智者阶层必然要在传统的解决方案之外寻求突破口,于是乎,联省自治、邦联政治一时间成为知识界、思想界议论的热门话题,并很快由理论上的探讨转化为实际上的政治运作,似乎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只在于此。

2.中央集权模式的危机。
  联省自治在理论上说似乎并无大错。如果是基于正常情况下的理智选择,这种方案未尝不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一种选择方案。然而由于背景的复杂和各方面利益的冲突,作为实际运动的联省政治、邦联政治则导致与人们的政治期望几乎完全相反的结果。故而系统研究这一运动的发生、发展与消失的全过程,对于理解以及协调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力冲突,可能依然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联省自治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的早期到达高峰,但其思想背景和局部的实践都可追溯很远。一方面,它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这一趋势又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中央集权模式的危机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一种政治选择和政治尝试。
  在一定意义上说,地方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中央集权统治构成威胁,只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条件下,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虽然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多次威胁,但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条件始终不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而这些威胁每每化险为夷,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从而得以持续下去。

3.君主个人独裁的政治模式。
  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君主个人独裁的政治模式虽然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但以君主为权力的象征和“主权的体现者”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则至迟从西汉中叶之后一直得以实行。这种模式将地方上的各种权力尽可能地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决策和推行,各级地方政权实际上沦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它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只能是垂直的隶属关系。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具有许多弊病,既扼杀了地方的积极性,也造成了中央政权极其沉重而又不易消解的财政乃至政治负担。但是历史主义的来观察,这种权力模式在中国历史上是正面作用大于负面影响,它一方面维护了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另一方面则比较容易地造成一种稳定的宁静的社会政治环境。

  

20世纪20年代,中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国家列强入侵,军阀混战。

二 十世纪20年代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战乱国家。

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20世纪初,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中央政府,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来维护其统治地位。
这期间主要经历了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它们形式上打着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实际上只是地主阶级为扼制革命而采取的自救措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

扩展资料
民主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
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
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
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20世纪初,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中央政府,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来维护其统治地位。这期间主要经历了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它们形式上打着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实际上只是地主阶级为扼制革命而采取的自救措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
20世纪 2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侵略,中国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迟滞,工厂倒闭。农村经济凋 敝。
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人民遭受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 军阀混战, 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帝国主义的侵 略和掠夺,加上 天灾 ,农民生活几乎陷入绝 境。
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 。 1922年 《 九国公 约 》的签订,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 共同支配的局面。 帝国主义向中国大力进行 商品输出 和 资本输出 ,排挤中国民族工业,掠夺原料。


#支庙娥#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经济 -
(17855221855): 辛亥革命后至19世纪20年代头一二年,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状态.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成功后,封建君主专制的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资本主义投资建厂、振兴实业的热情.提倡实业建设...

#支庙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
(17855221855): 疯狂而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满意请采纳

#支庙娥# 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会产生五四精神? -
(17855221855): 这是时代的产物,受西方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有志青年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弊端以及以后发展的方向.同时五四精神也得到了大范围的宣传和发展.

#支庙娥# 为什么说20世纪20年代成立一个新的政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是?
(178552218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创新成果和历史经验,所以说20世纪20年代初期...

#支庙娥# 稻草人这篇童话通过什么的所见所思其时的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嗯嗯农村风雨? -
(17855221855): 稻草人这篇童话.通过了.描写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的风风雨雨.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描写当时朴实的农民.以及民风.

#支庙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有什么特点 -
(17855221855): 1、全方位,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支庙娥# 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和20世纪晚期的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改革调整机遇?两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对此你有何认识? ... - 作业帮
(17855221855):[答案] “机遇”可从当时两国所面临的有利国际形势和国内面临的政治经济状况去分析.“措施”从其时间范围内看则很容易答出,俄国为新经济政策,中国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结果”的分析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概括归纳.至于“认...

#支庙娥# "在二十世纪的我国"是一个病句吗?
(17855221855): 是一个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