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什么意思?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而,音为ér(同“儿”),常见古汉语释义为: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以上内容来自文学网。

而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名〉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代〉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个人。

〈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
古文形体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5) 结构助词,用于介宾结构修饰的状语之后。
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的”式定语从句结构中,介词“因”构成的状语表示动词“应收取”“应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辅助状语对动词的修饰。)

〈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通“能”
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中的“而”是一个多词义多词性的词。

◎而 ér<名词>
颊毛。
例1: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例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而 ér<连词>
(1)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2) 表示并列关系。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例: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例: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 ér〈代词〉
(1) 你;你的 。
例: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例2: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例3: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例4: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例5: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这样,此 。
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 ér〈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定语与中心词的关系)。相当于“之”,“的”。
例: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 ér<语气词>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例: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 ér〈动词〉
如,好象 。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而】 【ér】〈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 【而】 【ér】<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 【ér】〈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 【ér】〈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 【ér】<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 【ér】〈动〉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古代文言文中的然和诺各是什么意思~

然,表示同意。

诺,表示遵命。

比如下属提出一个建议,领导听后觉得不错,就说:然。
领导发布一条命令,下属表示遵命执行,就说:诺。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走的意思。古文中刚开始没有“跑”这个字,与跑同义的就是“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里的“走“指的就是跑。
跑【pǎo 】

【古文释义】急走【举例】跑,趵也。——《广雅·释言》
古文中表示慢走可以用“步”,“行”。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快走的可以用“趋”,比如趋之若鹜。
快跑就是“走”,比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


#弘谢音# 跪求语文文言文虚词“而”、“之”的解释意思 -
(13084919301): 一般是并列的主语.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4)表修饰关系.用在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 (3)结构助词、通“能”或“耐”,译作“因而”.你的,即状中关系(状语+中心语)、谓语或宾语.这个也容易判断. (2)表转这关系.一般连接的是动词...

#弘谢音# 朝三暮四这则文言文中,朝四而暮三的而是什么意思 -
(13084919301): 连词,表示并列

#弘谢音# 不可不养而择也,“而”的用法和意义是什么?另外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介词和连词 -
(13084919301): 而是连词,用来表示目的,其意义:是连接短语中的方法和目的.

#弘谢音#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言文中而翁知我的而是什么意思 -
(13084919301): 而:同尔,第二人称代词.翁:父亲.而翁即尔翁、乃翁,你的父亲. 知我:知,知己、知心朋友;知我,意动用法,认为我是(他的)知心朋友. 而翁知我:你父亲把我当知心朋友.或:你父亲以我为知己.不能解释为:你父亲知道我、了解我.

#弘谢音# 赵普文言文中.'家人发箧视之'中的之.还有'跪而拾之以归'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
(13084919301): ”家人发箧视之“中的“之”,代词,代箱子里的东西.句译时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一般省略此“之”的意思,直接译为:家人打开箱子一看.“跪而拾之以归”中“而”,连词,表示承接,连接先后两个动作.

#弘谢音# 文言文《核舟记》 而竖其左臂 中而的用法 -
(13084919301): 奇:奇特.曰:叫.以:用.径:直径.之:的.为:做,这里指雕刻.罔:无,没有.因:依据.势:样子.象:模似,仿照.具:具有.情:神情.各:各自.态:姿态.尝:曾经.贻:赠.余:我.盖:原来是.泛:泛舟.云:句尾语气...

#弘谢音# 文言文中“之”和“而”表达那些意思? -
(13084919301): 之 1.做代词: 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 ②特殊: (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 (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 2.做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久之,蛇竟死/公将...

#弘谢音# 文言文中大多数“而”字的用法,要如何判断它们的意思和作用是关于初二的文言文 - 作业帮
(13084919301):[答案]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

#弘谢音# 叶公好龙文言文弃“而”还走和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两个而的意思“是”叶公非好龙也的是的意思窥头“于”牖的于的意思 - 作业帮
(13084919301):[答案] 诚石岩鹰 你又跑到这里来不懂装懂了.前面的而说的对不对懒得和你说省的你又不懂装懂的不服气. 你随便翻本古代汉语字典看看去 是 在古代汉语里什么时候用做判断系词了?把是翻译成判断词你老兄恐怕是古今中外第1人.哈哈再教你个乖吧,是在...

#弘谢音# 文言文中俄而是什么意思 -
(13084919301): “俄而”就是“一会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