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翻译第二三自然段文字通过想象描绘出不同的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岳阳楼记》的2、3自然段对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我看巴陵郡的优美景色,集中在一个洞庭湖上。它连接着一个远方的山脉,吞吐浩瀚的长江,水大流急,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象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很详尽了。然而(这地方)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那些)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常常会集在这里,(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
向那阴雨连绵连接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大风狂吼着,浑浊的波涛冲向天空;太阳,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倒,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猛虎吼叫,猿猴哀啼。(这时候)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惧怕人家讥讽的情怀,会说的满目萧条冷落的景象,会感伤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首先,要知道这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主题: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深刻的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
第二三段概括的叙述岳阳楼的风光,写出了洞庭湖的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如有不妥,敬请纠正

what's the purpos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different scene through imagination from paragraph 2&3?

《岳阳楼记》赏析~

第二段是描写,总写洞庭湖胜景,三四段描写抒情,写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之所以写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和古人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即第五段),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2、古仁人的悲与喜是与天下民生联系在一起的,忘记自己的得失,乐天下之乐,忧天下之忧,正是他们崇高精神思想境界的体现。


#臧连尤# 《岳阳楼记》第三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什么 -
(19625995788): 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 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

#臧连尤# 岳阳楼记赏析 -
(19625995788): 岳阳楼记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

#臧连尤# 九年级《岳阳楼记》理解 -
(19625995788): 先说明一下,翻译错了.原文翻译应该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么能有所不同呢? 其实是不同的.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

#臧连尤# 岳阳楼记的1.2段翻译拜托各位大神 -
(19625995788):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整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刻唐代和现代(宋)名人的诗词文章在上面,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连接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间的阴晴变化,气象万千.这些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直到(至)巫峡,南面远通潇湘水,降职远调者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集,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心情,难道没有不同吗?

#臧连尤# 《岳阳楼记》第三段和《醉翁亭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
(19625995788): 借景抒情,前者借淫雨抒发忧愁,后者借山清水秀抒发快乐

#臧连尤# 岳阳楼记第二段写景色的多变,作者写此有什么用意? -
(19625995788): 迁客骚人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两段文字,并着力渲染“悲”和“喜”的气氛,最后将迁客骚人的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作者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地融为一炉,从而使文章环环相扣,层层蓄势,气象宏伟. 说明“迁客骚人”面对这两种景象所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感情,主要是为了同“古仁人之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自己和滕子京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进而抒发自己的胸怀和政治抱负. 【我还找到了】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 谢谢采纳

#臧连尤# 醉翁亭记 翻译 岳阳楼记 -
(19625995788): 来:汇聚,来到 乎:主谓间取独,不译写了四个乐,四乐分别是滁人游山之乐、太守宴饮之乐、众宾欢宴之乐和太守醉酒之乐.滁人和众宾客的乐是因为游山和宴酣,而太守的乐是因为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和美丽的自然景色,所以游人和宾客的乐是浅层的,是为自己而乐,而太守的乐却是深层的,是为百姓而乐.从这里可以看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臧连尤# 岳阳楼记第二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岳阳楼记第二段描绘了哪些景物
(19625995788): 就是岳阳楼和洞庭湖.全文本来就是描绘的这个.

#臧连尤# 4段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气?岳阳楼记3.4段的景物描写分别渲
(19625995788):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通过阴晴景物描写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两种感情,自然引出下面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这样,让两种思想感情形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做好铺垫,从而突出了古仁人思想境界的高远.

#臧连尤# <<岳阳楼记>>中第二段中"气象"怎么翻译 -
(19625995788):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