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寓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本身的目的之中。它表现为原始社会的氏族为求其群体的巩固和延续,使儿童学会成人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社会习俗。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开始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那时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学校。《孟子》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见《大学》、《中庸》)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儒家的这一套教育目的是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 在西方,古希腊的雅典在波希战争获胜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主张把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培养成为自由人,要求身体、道德、智力和美感各方面平衡地、和谐地发展。他曾批评当时斯巴达的教育,认为为了军事的目的过分强调体育,对青年进行残忍的训练和把知识学习降低到手工匠水平,因而忽视了智育的作法是不对的。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宗教神学统治了教育阵地。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僧侣和骑士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教育目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针对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学,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之学。他们反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和其他的教会神职人员,主张培养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16、17世纪,由于科学知识的发展,英国思想家F.培根、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等提出泛智主义的教育目的,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后来,英国教育家J.洛克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主张以培养绅士为教育目的。这种绅士是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18、19 世纪, 西方又出现了以自我发展为教育目的的主张。认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发展他们自由和自发的表现,要求各种能力和谐地发展。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瑞士教育家 J.H.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等。对于这种不受限制的发展儿童内在天性的教育目的,德国哲学家G.W.F.黑格尔和教育家J.F.赫尔巴特是持反对观点的。黑格尔认为教育不应追求个性,而应追求“一个更高更普遍的目的”——绝对理性的精神。赫尔巴特认为,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对人性错误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他主张,教育目的应是在与环境的接触中,通过多方面的兴趣,把道德的目的提高到支配的地位上来,形成理想的人。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为了适应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一个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由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动和需要来确立,反对任何外加的、为未来作准备的教育目的。他所提出的教育目的只能培养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顺应资本主义社会的人。 中国开始实行近代学制以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正式规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教方针。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的影响下,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这体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1929年,国民党政府则颁布了所谓“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变化,大致上有两种倾向:①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②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应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此外,也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兼顾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历史上的教育家都不可能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K.马克思、F.恩格斯对这个问题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才为科学地解决教育目的问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C.H.圣西门说过:“我终身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不仅在理论上强调这个思想,而且亲自进行了实验。但是,他们在解决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坠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他们和18世纪法国早期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理论必然导致通过少数“天才人物”,就可以使一切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错误结论。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实现社会变革,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前提割裂开来。他们不懂得: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或自我改造之间的一致,只有把这两种改变都看作革命的实践这个道理。因此,所谓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空想。K.马克思一方面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桎梏,社会文明的繁荣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方法”来达到的;另一方面,他从分析现代工业的革命变革中,指出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必将要求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和各种职业的固定分工,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从而揭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实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虽然教育不是实现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但是在解决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前提下,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 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它明确规定了中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还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都需要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德、智、体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任务,在实践中不能突出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仅仅只有文化知识的个人,而是要将学生塑造成一个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个人,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名仅仅只有文化知识的个人,而是要将学生塑造成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个体,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旨在为和谐社会提供符合建设者的人才,因为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文理不分家的,很多文学家需要依靠理化来汲取灵感,而比如科幻小说也都以理科的论理为依据。
而理科也需要文学的陶冶和熏陶,比如钟摆的发明和很多科学的创造都是以宗教为基础,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我国与国外先进教育接轨,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
2、组成部分: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扩展资料:
素质教育方面:
1、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4、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6、劳动观念教育:
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人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力,能创造财富。
7、终生学习教育:
21世纪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现代人必须终生学习。
8、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启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永久性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智体美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扩展资料:
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是某一层次、类别教育或某一专业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不应违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于教育目的。
同时,教育目的也影响、制约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总与分的关系,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目的


#满磊璐#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 作业帮
(18759563548):[答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校长、老师,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党的教育方针,...

#满磊璐#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187595635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前教育的目的是:1、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身心正常发展.3、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4、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5、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满磊璐#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18759563548):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满磊璐#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只是为了学知识 -
(18759563548):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寓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本身的目的之中.它表现为原始社会的氏族为求其群体的巩固和延续,使儿童学会成人...

#满磊璐#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 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教育学;试根据我国现行教育目的
(18759563548): 1、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满磊璐# 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
(18759563548): 我国教育目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