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女成佛的佛学辞典对龙女成佛阐释 佛教为什么认为女身不能成佛,女身不能往生净土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法华经》所述之掌故。指八岁的龙女,因受持《法华经》之功德而即身成佛。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所述,在法华会上,文殊菩萨告诉智积菩萨,娑竭龙王女年甫八岁,以修行《法华经》故,可速得成佛。智积菩萨闻言后,甚感怀疑。其时,龙女忽然现于会中,并头面礼敬,以偈赞佛。
其时,舍利弗告诉龙女云︰‘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龙女即以其身之宝珠献佛,而后问舍利弗及智积云︰‘我以此珠献佛,佛纳此珠疾否?’智积、舍利弗咸言‘甚疾’。龙女又言︰‘我之成佛尚疾于此。’其时会中大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世界,坐莲华台,成等正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于是,娑婆世界之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悉遥敬礼之。智积及舍利弗亦默然信受。
此八岁龙女之‘即身成佛’一事,古来皆以之作为证明《法华经》力不可思议之事缘,而大受鼓舞。按,早期的佛教,谓女人有五障,不得为梵天王,更不可能成佛。此外,巴利《律藏》〈大品〉中,谓龙于睡眠时现其本形,不能持斋,并非法器,故不许龙参预僧团。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有甚多看法有相当大的改变。转女成男、成佛之说亦告兴起。如《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年方十二,发菩萨大愿,转女身,得‘当来作佛’之授记;《离垢女经》说波斯匿王女离垢施,年十二岁,发作佛之愿,变成八岁童子,受‘成佛’之记;《须摩提菩萨经》说罗阅只国优迦长者女须摩提,八岁时受菩萨行,忽转女身,成为沙弥,受‘当来作佛’之记;《海龙王经》卷三〈女宝锦受决品〉说海龙王女宝锦与诸龙之夫人共以璎珞献佛,发无上道心愿成佛,得‘当来成佛’之记;《菩萨处胎经》卷七〈八贤圣斋品〉也说龙女生于阿弥陀佛国,可得作佛。可见《法华经》之龙女成佛说,并非绝无仅有。
在后世,关于此‘龙女成佛’之说,有种种诠释。《法华经玄义》卷五(上),以法华龙女乃圆教初发心住之位,证一分之无生,能八相作佛;《法华文句》卷八(下)云(大正34·117a)︰
‘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现身得成佛故。偈言︰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法华文句》卷八之四云(大正34·314b)︰
‘问︰为不舍分段,即成佛耶?若不即身成佛,此龙女成佛及胎经偈云何通耶?答︰今龙女文,从权而说,以证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徒引。是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故胎经偈,从实得说。(中略)只云龙女已得无生,则约体用而论权巧。非谓专约本 迹为权巧也。’
然而吉藏《法华义疏》卷九,则以为龙女发心成佛之位有二义,一者龙女之发心是四种发心中之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其位在第十地。二者因《华严经》说十信菩萨八相成道,故其位不可知。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九,亦作此说。又云龙女成佛并非实证,唯权者之示现而已。
[参考资料] 《法华玄论》卷九;《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一;《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天台四教仪》;《法华龙女权实文旨》;《法华秀句》卷下。 八岁龙女,由于受持‘法华经’功德而即身成佛。据‘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龙女即娑婆竭罗龙王之女,年甫八岁,智慧猛利,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更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复以一宝珠献佛,以此功德愿力,忽转女成男,具足菩萨行。刹那顷住于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中,成正等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广为人天说法,娑婆世界之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遥见而欢喜敬礼!?
盖古印度之女人地位甚低,小乘佛教认为女身垢秽,不能成佛,此与大乘佛教所论:众生皆可成佛之思想冲突,故佛典中乃有女人可转变男身成佛说。“龙女成佛”明示大乘佛教,在修行理论方面之发展。
[须摩提菩萨经、海龙王经卷三女宝锦受决品、菩萨处胎经卷七、法华经玄义卷五上、法华经文句卷八]



龙女成佛的龙女成佛的判释~

智者大师对于龙女成佛的判释,对于其他宗派的影响不是很大。对于后来三论宗吉藏大师影响深远,吉藏大师对于龙女成佛的判释,几乎是天台宗的一个翻版。吉藏大师对于龙女成佛的判释,主要体现在《法华义疏》中。他以《山顶伽耶经》中文殊答净光天子的四种菩提心义来判释,如疏中云:“伽耶山顶经明有四种发心,一初发心谓入初地、二行发心二地至七地、三不退发心谓八九地、四一生补处发心谓第十地。龙女发心成佛是第四义也。”吉藏大师以一生补处发心来判释龙女,说明龙女是十地的位次。揭示了龙女成佛的真实性,从侧面突显了法华经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从实的角度来说,吉藏大师把龙女判为十地,和智者大师把龙女判为圆教初住是如出一辙。从修学的角度来说,龙女成佛启迪了我们追求佛道的决心,告诫我们修学佛法应该承担、奉献、欢喜、包容。站在修学的本位上来说,佛法的修学离不开现实的生活。故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龙女成佛故事,通过智者大师的诠释,对于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更有其积极的一面。修学佛法就是在生活中,去观照我们的心。观心是一个整体的修学过程,必须有一个理念的支持。龙女成佛从信心为下手处,启迪我们修行的善法欲。龙女以畜类之身圆成佛道,说明了所有的众生都可以作佛,对治我们的自卑心。畜类之身,勇猛精进的修行《妙法莲华经》都可以即身成佛,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具有智慧的人类。龙女赞佛的偈颂,说明了本地风光的久远,消除了众生的功高我慢。众生都可以作佛,佛随处示现,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佛的示现,不要轻慢每个人。要尊敬爱护每个人,只有这样才可以圆成佛道。对待生活,要有欢喜的感受和承担的胆识;对待他人,要具有包容的心量和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是龙女成佛的现实意义。大师权实不二的判释,告诫后代的学人要学修并进,不可偏执。龙女若不证实,则没有权巧示现。权和实的判释,从而也说明了自我修学和教化他人的关系

女人成佛
女人成佛——指女人转男身成就佛道,或指以女人之身 往生净土。又称女人往生。
古印度的女性,地 位甚低,而且被认为罪业深重,不得成为梵天 、帝释天、魔王、转轮王与佛(即五障)。 而且,净土之中也无女人。此等观念,皆与大 乘佛教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相矛盾,故 有转女变男成佛说。如《法华经》卷四〈提婆 达多品〉有龙女成佛说,谓年仅八岁的龙女, 依文殊之教化,体达法华圆顿之妙旨,乃忽然 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 宝莲华,成等正觉,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 法。
《法华文句》
《法华文句》卷八(下)、《止观辅行传 弘决》卷六之一谓龙女成佛乃所谓初住成佛, 其转身之说是从权用而说,若就实得而言。

《菩萨处胎经》
《菩萨处胎经》卷四所述,魔、梵、释、女 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现身得成佛。又,真 言宗主张男女皆得以父母所生之肉身而成佛, 谓男女同是六大所成,六大为本有本觉之毗卢 遮那身,即男女均可成就法性真理所具功德, 如毗卢遮那如来于密严净土以天女使、天女菩 萨为眷属。此外,在净土门方面。

《无量寿经 》
《无量寿经 》谓阿弥陀佛的第三十五愿,即愿女人往生。 善导《观念法门》云(大正47‧27b)︰「女 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 弥陀接手,菩萨扶身,坐宝华上,随佛往生, 入佛大会,证悟无生。」
此外,在药师十二大愿中,第八愿即若有 女人为百恶所逼恼,极愿生厌离、舍女身,则 闻药师佛名,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转女身经》也有转在胎 之女儿身而期当来作佛之说。《顺权方便经》 述及转女菩萨(王舍城一长者之女)当来成道 ,号光明重土如来。关于在女人成佛的过程中,是否必须变成 男子,此有不同说法

《菩萨处胎经》
《菩萨处胎经》之偈曰 (大正12‧1035c)︰「法性如大海,不说有 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 [P834-a] ,取证如反掌。」《转女身经》亦谓「于第一 义中无有男女相」,即于第一义谛,实无男女 相,但至俗谛成道之化仪,自古以来有一定的 规矩,如小乘(《俱舍论》卷十八)主张百劫 住定的菩萨转女身住男形,大乘(《瑜伽师地 论》卷三十八)说一切菩萨于过第一无数劫时 已舍女身。天台家论转身之权实(《止观辅行 》卷六之一)亦即谓此。而净土一家,则认为 此等转身成道全托弥陀的愿力。


#谈爱斧# 国学常识电子书
(18350473232):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等译编)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

#谈爱斧#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18350473232): 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或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或指喜、怒、忧、惧、爱、憎、欲.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

#谈爱斧# 多少年算一劫? -
(18350473232):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

#谈爱斧# 佛学大辞典的编纂过程 -
(18350473232): 1912年起,丁福保正式着手编纂《佛学大辞典》.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呕心沥血,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佛学大辞典》“自序一”中,他说自己为编纂这部辞典“摒弃一切,痛自淬厉”,“沉面濡首,至忘寝食”.在编纂的过程中,...

#谈爱斧# 七情六欲是那些呢
(18350473232):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的说法,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

#谈爱斧# 关于无性有情既然佛性人人有,众生平等,众生都是未来佛,那么为什么
(18350473232): 关于无性有情(又称无种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无性有情】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无有三乘无漏种子之有情也,故永沉沦于六道而不能出离,法相宗所立五性各...

#谈爱斧# “空真如和不空真如”两位朋友问:1、但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
(18350473232): 供参考.法性与佛性,是从不同的角度上讲的同一事物,《佛学常见辞汇》:“【法性】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

#谈爱斧# 浮屠是啥意思
(18350473232): 也作浮图.梵语音 译词.意为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古时曾把佛塔误译为浮屠,故又称佛塔为浮屠. 《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谈爱斧# 性心理/伦理上的问题,都来看看~打扮前卫的女人,往往会引起男性的
(18350473232): 这是男人的生理本能很正常啊,即不是男人的错,也不是女人的错.视觉效果就能令到生理有反应说明该男人男性荷尔蒙挺强的,挺好的. 拿到伦理上来讨论的话,首先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