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的文字,平仄如何确定? 词中的平仄到底如何区分?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3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这首诗因为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试看看全诗那三句不协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么?

前面所举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横北郭”,跟以后的句子是不押韵的。这种句式,在谈平仄的开始时,我们已经提到过了。

现在,再举一首,是由第一句开始便押韵的,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诗押的是庚韵,跟李白那首《送友人》一样。可是由第一句起,便开始押韵了,这因为它采用的是这一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要温习一下这些平仄格式,拿这和上面所举出的例子来参照对看,杜甫这首五言律诗,只有第三和第七句的起首一字外,全诗的平仄,都是绝对依照规格的。至于第三、七句起首这个字,当然是运用“一、三、五不论”这个原则了。

人们说,杜诗格律严谨,这不仅指他的笔法、意境而言,并且和他的格律有关的。试看,这首诗的对仗是多么工整,而平仄又多么谨守不易,所以,读来声调铿锵,不同凡响。

要学好平仄,这里不妨再提供一个窍诀:多选几首平仄和原格律一字不易的好诗,熟读到能够背诵,以后写诗时,便在心里有一个范本,不怕有错;也不必老念着“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这一套了。有些旧诗的范本如《唐诗三百首》,在每一首诗的文字旁边,都标点有平仄符号的,那是平声用圈(o);仄声用点(.)。找一本这样的范本来看看,这对于初研平仄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跟五言律诗,都是在唐代时,才大未流行的。而且,七言在后来,树林上还比五言为多。在唐代以前,五言诗已大为普遍,而七言的古诗也甚少。这可见事物是由无到有,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

说到七言律诗的声调、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诗差不多。前人说,五言出于四言,现在我们也可以说,七言出于五言。试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两个字,便成为七言了。举个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字,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凡是平声开始的句子,加上两个;反之,仄声开始的却加两个平声。现在将七言律诗的两种平仄公式,分举如下。
平起定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拿这定式和五言的参照一下,不是很明显地表示出,它是由五言发展而来的吗?它一样遵守着“平起平收”的规律。此外,这一式如首句不押韵,同样可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再拿两首唐人的七律来作实例参看。

这是刘长卿的《长沙过贾宜宅》。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开始押韵: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再看元稹的《空悲怀》。平仄虽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句不押韵,所以,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七言律诗,除了上面所举出的一种“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诗一样,也有另一种“仄起平收”的定式。这里且把它抄下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用这一式,首句不押韵的话,应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也举两首唐诗作实例,不妨以此来比对一下。这是杜甫的《蜀相》,平仄就是用上面的定式,并且一开始押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他另一首也是咏叹诸葛孔明的《咏怀古迹》,虽用同样的平仄,首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句一般是不算协韵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上面所举的各实例,如果你小心核对,发觉其中个别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处,那也不能算错的;因为你别忘记我们曾提到过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关于律诗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以告一个段落。但是,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和方式,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和值得一谈之处。以后,我们谈过了绝句之后,还要回过头来,再一一作更详细的谈论和指出的。

相同字、下三连、孤平
什么又叫做相同字、下三连、孤平呢?
相同字,这比较易于解释。比如《黄鹤楼》中开头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每句都有一个“黄鹤”重复,这不是相同字吗?

在古诗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词,甚至相同的句来表现,并不出奇。那不特不算不妥;而且,诗人还王往往要让某些字或词,在诗中重复几次,以求取得明确的意思,或者加强其气势哩!翻开最古的诗集《诗经》,便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诗经》如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我们可以再看两首:

《沧浪之水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渔戏莲叶东,渔戏莲叶西,
渔戏莲叶南,渔戏莲叶北!

但这种写法,在唐以后的近体诗中,已经没有;就是盛唐诗人所写的古时,也没有这类句法和大量重复的字、词、句了。
在古时中,可以大量运用的字、词、句,而在律诗、绝句中,却引为禁忌,这不单是诗风的问题,主要是古人用语简单,而古诗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谣,口语化得多。近体诗已成为文人笔下的文艺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

也许有人说,除了《黄鹤楼》一诗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一开始也有相同字吗?它开头的两句便是:“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一句中便有两个“凤凰”,这岂非比之《黄鹤楼》更为甚?但要知道李白此作,是刻意模仿《黄鹤楼》,而且要与它争胜的。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我们已经谈过,律、绝虽受一定的平仄格律限制,但是,一般仍有一个通融的规律,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即单数的字,无论在七言、五言中,都可以变通,不必一定严守平仄,但双数的字则否。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在写诗时,诗句的平仄可以变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也行的。这样的句子很多。然而,可不可以一下子变为“仄平平仄平平平”呢?这诗把一、三、五三个字的平仄都变了。但那却是不许可的;因为这句最后三个字,却一连用平声,读来极不顺口。不过,《黄鹤楼》的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正是如此。那是例外的例外。应该知道:无论是平声也好,仄声也好,都不可以在句末一连三个出现的。只要多读一下前人的诗,便知道了。至于说到孤平,那就是在每一句中,单独一个平声字被夹在句子里,如:“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也是不行的。但《黄鹤楼》却有这种句子,所以又是特别的例外。

以前,我们谈律诗、绝句的格式时,曾经指出过一些记忆那些平仄的窍诀。如果更具体地来说,这就是前人们在做诗时所常提到的“黏”“对”法。

什么叫做“黏”和“对”呢?

先举一个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为例:

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细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规则,即“对”和“黏”。所谓“对”,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起句第二个字是仄声,接着的第二句第二个字,便要用平声来和它“对”了。同样,同一格式的起句第四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的第四个字,便要用仄声来对。

一声是平,其他是仄,可参考王力《诗词格律浅说》

怎样看出诗词中的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平仄也有些不一样。
古代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则把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保留,入声只存在于部分方言中。这样,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那么要如何辨别古入声字?
⒈肯定法
①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
②凡d、t、n、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厕”例外。)
③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④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
⑤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⑥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
⑦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靴」xue三字除外。
⑧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如:
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策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e,语音为ei的:贼肋勒北克黑得忒。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百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ao的:着凿落烙。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乐药疟跃钥觉嚼脚角削学雀。
⒉否定法
①凡是有鼻音韵尾n和ng的字,不是入声字。
②读zi、ci、si三个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③读ue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④读ua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少数除外,如“率”字等)。
⑤声母为m、n、l、r,而读阴平、阳平或上声的字,不是入声字。(少数例外:捏nie1,辱ru3)
⑥韵母为er的也不是入声字。
⑦韵母为ai、ei、ao、iao、ou、iou的字,大多数不是入声字。
⑧声母为p、t、k、q、c、ch的阳平(二声)字,不是入声字。(少数例外:咳ke2,壳ke2,察cha2,仆pu2,璞pu2)

在通用电脑常用字中所收的8000多个汉字中,分到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古入声字共有约1110个。上声和去声反正也是仄声,分到上声和去声的字不会搞错。其中分配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字共有209 336=545个,这是除山西以外的北方方言区的人以及包括说西南官话(云南话、贵州话、四川话)的人学习古汉语平仄的难点。在分到现代汉语平声字里面去的545个汉字,扣除在作古诗时候很少用到的口语字以外,实际需要查考(或通过背诵古诗来记住)的字少于545个。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入声字,都可从国语的读音来加以辨识,能如此,则对于诗的格律,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傲剑凌云敬上


#饶坚哲# 有懂古诗词的吗?可以解释一下诗词中平仄怎么对吗?比如:平仄平平仄,皆平皆仄平(皆为可平可仄)是平对 -
(13082153131): 给您举个例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两句: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白日'对'黄河','日'与'河'两字处于声音的重心位置,日-仄,河-平,这样读起来仄平相对,有起伏感.而'白'和'黄'两个字没有处于声音的重心位置,所以可以不用平仄相对.'依山'对'入海','尽'对'流'所遵循的原则也同上面说的一样.处于声音重心位置的字必须平仄相对,其余的可以不讲究平仄相对.

#饶坚哲# 平仄是何意?如何分辨每个字的平仄关系? -
(13082153131): 根据汉语拼音读音,一、二声即阴平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去声为为仄声.诗、词、曲等按不同的格式,对某些位置的字声调有严格的规定,不得用错.

#饶坚哲# 各种诗词中的平和仄是怎样排列的 -
(13082153131):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

#饶坚哲# 怎样知道一个字的平仄? -
(13082153131): 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

#饶坚哲# 什么样的字是平声,什么样的字仄声?平仄的规律?? -
(13082153131): 平仄是古人做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字,应当有规.基本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只要句中和句脚严格做到“两两交替”就应该视为正格;没有严格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规则即可视为变格.至于通要看字境.比如说“荷”,在平水韵种算通字,但不是说在句子中就可平可仄,随便怎么发音.荷在做名词时(例如:荷花)为平音,在做动词,“负荷”时读仄音,具体发音情况要以字是什么样的性质而论.

#饶坚哲# 平平仄仄,如何判断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希望能结合古诗词实例进行详细解释. - 作业帮
(13082153131):[答案] 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饶坚哲#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含义?
(13082153131): 平仄,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较小声 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 仄调:分三种 上声-高昂明亮 去声-尖细哀柔 入声-短促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若以西方音乐的节拍来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长短,顺序分别是平声-4拍;上声-3拍;去声-2拍;入声-1拍.

#饶坚哲# 古诗中绝句和律诗中每个句子的平仄是怎么设定的?还有古代的词,有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只是限定字数的吗,还有那些规定的?请大侠们讲给我这个菜鸟... - 作业帮
(13082153131):[答案] 1.据说平仄使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但是我又知道,有很多诗,像古体诗,都不管平仄的,然而其中有很多是很好的啊,为什么一定要严格的平仄格式呢? 这就象足球一样,手是不能碰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2.再说词和曲.他们也是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平...

#饶坚哲# 词牌中的平平仄仄是什么意思?填词怎么填啊?怎样是平,怎样是仄?有
(13082153131): 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 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

#饶坚哲# 怎么识别字平仄声 -
(13082153131): 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