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门罗的《逃离》的第一章“逃离"的主题是什么? 不读背景和主题读一本书好难啊!! 艾丽斯门罗 的逃离怎么理解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7
往何处逃离?
  ——读爱丽丝.门罗《逃离》
  一对健康而心智混沌的小夫妻,感情和经济陷入困顿之中。克拉克经常面对着电脑,空虚而粗暴,妻子卡拉感到痛苦,似乎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或者说进入一种再也没有克拉克的生活。在给人帮佣的时候她忽然间失控大哭,将这想法和盘托出,并得到了女主人真诚而热心的帮助。卡拉精神焕发乘上一辆远行的车,准备离家出走,开始新的生活。
  几年以前,十八岁的她也是这样从父母之家出走,只不过那时她奔向的是克拉克。那时她逃走的原因是,她瞧不起自己的父母,厌倦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切,在离家出走的信中她表示,要去寻找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不想几年之后,她奔向的人和生活,却又成为不得不逃离的又一个地点。
  帮助她的人叫西尔维娅,是他们的邻居,一个大学女教师,知识分子,有钱人,为人诚恳。当年她嫁给比自己大20岁的一个诗人,选择和他一起来到乡下生活。丈夫去世后,西尔维娅有两处不经心的回忆,一是当她有心为利昂采撷一束紫罗兰回来,他看着花却无精打采,就像“有时候看她的神情没什么两样”;一处是西尔维娅被一头夜雾中奔来的小羊感染、震动,她想如果自己是个诗人,一定会为这个神奇的场景写一首诗,“不过她的经验告诉她:凡她认为值得一写的题材,利昂总会感到一点意思都没有的。”利昂是个获得过大奖的诗人。
  这就是获得2013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逃离》的内容。在出走的路上,卡拉构想着未来,可是忽然感到无限的惶惑不安,想到十八岁的那一次出走。结果是,她匆匆忙忙下车,又狼狈不堪给丈夫打了电话,让他来接自己,然后在西尔维娅以为她已经到达另一个城市并沉睡在自己朋友之家的时候,卡拉重新睡到了过去的房子里,回到了原来的生活。
  雨季结束了,天气变好了,小夫妻的生活似乎也重新开始了,卡拉重新感到了生活的希望,以及丈夫的迷人和可爱。小喜剧的感觉,而实则她一直怀疑,是克拉克杀死了那只小羊,那只出走又归来的小羊,出走即意味着决定背叛,这成为卡拉心里的一根刺,那根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消磨渐渐淡化,她不再多想,连帮助过她的那个朋友西尔维娅也成了一个彻底的外人。于是卡拉的逃离,仅仅成为他们进入新生活的一个小小的调剂。

诺贝尔文学奖爱丽丝门罗《逃离》没看懂~

《逃离》由八个故事组成,八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且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镇上,她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当代小说中失落已久的,农活、甜点、清汤寡水的日常交际、万语千言的日记和书信;她们目光所及处的风景,也是我们久久不曾领略的,枫树、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线条;她们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也多半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谓的“由自然之力造成的死亡”,死于海难,或者恶劣的天气,这一切是极具加拿大气质的,提示着作者的地域属性和文化身份。但他们生活中,那种阴森的现代性却并没因此减少,“逃离”就是现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悲剧性机缘,以朱丽叶为主人公的《机缘》、《匆匆》、《沉寂》里,朱丽叶逃离女校教职去追随偶然结识的渔夫,她的父亲逃离原有的生活去做农夫,她的女儿骤然离家,弃她而去,在另一个地方过着富足的生活。《逃离》可以被视为“概念小说集”,八个故事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这种传统的上游,是舍伍德·安德森和詹姆斯·乔伊斯,再庞大一点,还有福克纳。

《逃离》由八个故事组成,八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且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镇上,她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当代小说中失落已久的,农活、甜点、清汤寡水的日常交际、万语千言的日记和书信;她们目光所及处的风景,也是我们久久不曾领略的,枫树、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线条;她们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也多半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谓的“由自然之力造成的死亡”,死于海难,或者恶劣的天气,这一切是极具加拿大气质的,提示着作者的地域属性和文化身份。但他们生活中,那种阴森的现代性却并没因此减少,“逃离”就是现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悲剧性机缘,以朱丽叶为主人公的《机缘》、《匆匆》、《沉寂》里,朱丽叶逃离女校教职去追随偶然结识的渔夫,她的父亲逃离原有的生活去做农夫,她的女儿骤然离家,弃她而去,在另一个地方过着富足的生活。《逃离》可以被视为“概念小说集”,八个故事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这种传统的上游,是舍伍德·安德森和詹姆斯·乔伊斯,再庞大一点,还有福克纳。
有人认为《逃离》里的卡拉和西尔维亚,卡拉年轻鲜活,西尔维亚像女主人爱慕一只刚刚孵出的小鸡一般喜爱她。但这种爱隔着多少时空呢!卡拉永远不能体谅一个迟暮女人对新鲜热腾的事物的爱慕,对于生命的记念和追挽比西尔维亚拥有的所有财产重要得多,而卡拉需要的仅仅是一小叠满足她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的钞票而已。卡拉带着西尔维亚塞给她的一卷钞票逃离克拉克——她的同居男友——并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  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事的。  而出于同样的厌倦,几年前她逃离自己的父母时也留下了一张纸条: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纸条上提到真实的字眼,仿佛只有她能理解“真实的”三个字如何在她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分量,也只有她和克拉克的相爱才能诠释“真实”的全部涵义,他们躺在草地上嚼草根哼歌,他们过着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的快乐时光。  但是过了多久呢,真实的日子陷入艰辛的窘迫现实,她和克拉克失去了激情,卡拉再一次留下纸条,惟一的特殊原因只是:去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  大巴士里没有年轻人,除了她自己。现在的她正奔向未来世界,但恐惧感像轻烟袅袅冒出,她发现那逐渐接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和恐惧之处在于,她无法融入其间。以为还能像当初逃离家庭奔向克拉克时那样欢欣鼓舞,能惘惘然就投入了新的生活,不顾一切的无知原来也是如此美好!但是每一段日子都是生命的印记,她无法抛弃与克拉克相处的那段同居生活留给她的成熟和历练,她再不是往日的无知少女。于是,当她坐在逃往多伦多的大巴士上,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慌正是源于自由的未来时,巨大的空洞像漩涡一样正一圈一圈把她抽吸进去,她她从车窗玻璃里见到了没有克拉克的自己,像患了幽闭恐惧症的病人一样逃离了大巴士。  卡拉欲逃离与克拉克之间没有激情的生活,西尔维亚为丈夫的病死而感到解脱,克拉克把卡拉心爱的绵羊弗洛拉藏起来最后让野兽吃掉。。。。。。三个人都在逃离某种现实存在但不想继续拥有的生活,每个人都对现状不满,但实际上,他们哪儿也去不了,逃离只是另一种囚禁。


#宗饶奇# alice munro哪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19627399967): 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07.10~),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受到读者与媒体的高度评价.2013年10月10日,艾丽斯·芒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给出的颁奖词是:“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由此艾丽斯·芒罗也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13位女性.不是那部作品带给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纵观她的一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在文学所作出的贡献的影响力.代表作有《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石城远望》

#宗饶奇# 请问诸位嘉宾,第一次读门罗是在什么时候?是门罗作品的什么地方让你?
(19627399967): 大概是2007年左右,读世界文学,看见李文俊先生推介的一篇逃离的吧.就是讲一个女人,应该离开一个男人,她计划好了,也有人帮助,而她最终出走的路上,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我立刻爱了,普通不过,娓娓而谈,理智与情感互相不能抵达,同时并存于某人.

#宗饶奇#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逃离》可以说是门罗小说艺术 炉火纯青 的结果, -
(19627399967): A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合乎语境;“堂而皇之” 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实际却不然,此处和成为话题搭配不和语境,对象错配;“众说纷纭”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句意是观点不一致,似是而非;“一蹴而就”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此处没法和“传统建筑”搭配,应为“一成不变”似是而非.

#宗饶奇# 推荐美国好看的现代小说 -
(19627399967): 个人觉得 《了不起的盖茨比》 ,《追风筝的人》 ,以及《逃离》(这本是加拿大的女作家门罗的的)都还不错.

#宗饶奇# 教师节了,想送一本英文名著给英语老师,中文名著给语文老师,大家推荐一下,拜托拜托 -
(19627399967): 英文的话,莎士比亚的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