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分为哪三种 奥苏贝尔的三种内驱力在幼儿身上有哪些体现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5

奥苏贝尔三种内驱力分别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在奥苏贝尔提出的三种动机中,只有认知内驱力是内部学习动机,也就是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对学习感兴趣,其他两种都是外部学习动机,是依靠外界条件来给予的内驱力。


首先是认知内驱力

他变现为对学习本身就感兴趣,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只是,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学习动机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也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的境界。

其次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它是一种外部学习动机,表现为不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它通过学习去追求学校情境中的地位、荣誉,或者满足自己的自尊心,简单点讲,这些学生就是想通过成绩来在班级中获得地位和荣誉。

附属内驱力也是外部学习动机

表现为不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不同,它是通过学习来获得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附属内驱力常常发生在儿童早期,最想要的是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 (好好学习)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内驱力,不需要刻意培养,大人别去破坏就好。  

常见的破坏孩子认知内驱力的三种行为是:  

第一、 限制孩子探索,或用负面的言行回应孩子的好奇心。  

第二、 让孩子进行无意义地重复性学习。(比如,很多重复抄写的暴力作业)  

第三、 学习难度过高,让孩子受挫。简单说就是“我怎么学也学不会”。  

第四、 缺乏鼓励。  

家长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对孩子的好奇心给予满足和好奇;不逼迫孩子进行无意义的重复性学习;学习难度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一点点的收获感中不断自我激发前进;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和热爱学习新知识的家庭氛围。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更持久的学习动机。

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职业理想和远大抱负来强化“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适度鼓励孩子参与竞争,让孩子体会到“赢”和“上升”的感觉。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提升内驱力并不像认知内驱力一样,可以无条件地自发产生,它需要一定的前提。了解过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的人就知道,“自我提升内驱力”和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的最高一级“自我实现需求”可以基本对应

从马斯洛的需求金子塔图形来看,个人需求层次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拥有最高层次的“自我提升”或“自我实现”驱动,首先要检视一下底层的其他需求有没有给予满足——生理需求:孩子有没有吃饱、睡好、休息、身体健康。安全需求: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缺少关怀、经常被家暴的孩子通常是缺乏安全感的。)社交需求:孩子有没有同伴和健康的友谊。尊重的需求:孩子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过度控制型的家长通常难以满足孩子对尊重的需求)。

孩子如果在前面4个层次的需求上得到了较好的满足,最高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需求”就更容易产生。

3、附属驱动

孩子会因为想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努力上进。首先,必须得有这样一个孩子信服的“他人”的角色存在,可以是老师,朋友和父母。父母最好   能长期扮演这个角色,让孩子尊重你、信服你,看重你的认可和评价。

其次,这个角色最好能用合理的方式去认可孩子,既认可孩子的成绩,也认可孩子的努力过程。到了青春期,孩子身边有一些比较“正面”的伙伴和同学群体,也变得非常重要。



奥苏贝尔认为人们的学习成就动机分为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一个学生,因为对学习充满好奇而不断探究,他的学习成就的来源是当一道道题目被他攻克,一个个疑惑被他解开的时候。他获得成绩的内驱力,来自于对认知。我们称为:认知内驱力。是指一个人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预计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三个白痴》里面,由阿米尔汗扮演的兰彻,就是因为从小对机械的好奇,才让他觉得学习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并且,他能根据自己的对机械的热爱,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的道路,最后,他获得了成功。

第二个学生,因为想要在班集体中展现自己的实力,获得第一名,所以,他在学习过程中非常用功。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而这种驱动他不断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因为自己胜任或者为了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因为驱动他们努力学习的,不是对学习本身的热爱,而是由于通过学习赢得地位或者能胜任工作的需要。

第三个学生,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既不是因为对学习本身有多么的好奇,也不是因为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仅仅是为了或者老师或者家长的认可。这样的内驱力,就称之为附属的内驱力。所谓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为了获得长者(老师或家长)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的把动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
在三种内驱力里,只有认知内驱力是内部学习动机,其他两种都是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表现为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的学习动机也是最为重要、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外部学习动机,表现为不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通过学习去追求学校情境中的地位、荣誉、或者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更通俗的讲,在班级里有些学生学习就是为了通过成绩好,赢得在班级中的地位、荣誉、赢得他人的尊重。
3.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也是外部学习动机,表现为不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通过学习去获得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附属内驱力常常发生在儿童早期,所以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了赢得老师和家长的夸奖而努力学习也是正常的学习动机现象,符合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不应受到批评。这一点在判断题中要尤其重视。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一、内驱力什么意思?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二、内驱力理论是谁提出的?

奥苏贝尔把学习动机分为三种:认知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三、内驱力分为哪几种分别是什么?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1. 知识点定义来源 & 讲解:
内驱力是指物体内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在物理学中,内驱力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内部的原子与分子之间相互产生作用力,这种力称为弹性力。

(2)万有引力: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是由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这种力称为万有引力。

(3)电磁力:当电子在原子周围运动时,会产生电磁力,这种力使电子保持在原子中。

(4)核力:在原子核内部,质子与中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称为核力。

2. 知识点运用:
内驱力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弹性力广泛应用于弹簧的设计和金属的弯曲;万有引力被用于解释天体之间的运动和行星轨道;电磁力是电学和磁学研究的基础;核力则被用于解释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核反应等。

3. 知识点例题讲解:
例题:一张动力学四轮车在沥青路面上运动,其前后轮的距离为1.2m,质量为20kg。如果车轮后侧受到了10N的推力,求车轮前侧所受的内驱力大小和方向。

解题思路:在此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车轮的内部相互作用力。因为车轮在沥青路面上运动,所以可以忽略空气阻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我们可以先求出车轮的加速度,然后再根据物体受到的合力计算内驱力。

解题步骤:
1. 求车轮的加速度。根据受到的推力F和质量m,我们可以得到车轮的加速度a=F/m=10/20=0.5m/s²。
2. 根据车轮几何结构,可以发现推力所产生的内部作用力是沿着轮的前-后轴向的,因此,车轮前侧受到的内部作用力也是10N。

3. 我们可以使用牛顿第一定律来验证这个结果,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车轮向前的运动不受任何力的阻碍,所以车轮前后两侧的内驱力大小相等。

综上所述,车轮前侧所受的内驱力大小为10N,方向与车轮后侧受到的推力方向相同。

专业技术人员内驱力的构成包括哪些内容?~

自我管理四维度的第四维度——内驱力管理。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我们对于食物、住所、安全保障、归属感等的需求都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我们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需求是有层级的,只要需求不断被满足,我们就会觉得快乐。

然而,满足这些需求本身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快乐,因为我们的需求远不止这些。






事实上,在物质充裕的当今时代,我们不再关注自己“需要”什么,而更在乎自己“想要”什么。

因此,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管理自我,过上幸福快乐满足有意义的生活,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欲求,该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

内驱力就是推动我们满足欲求的内部动力。






有人说,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工作外的八个小时时间。

有内驱力的人,会利用这八个小时的空闲时间,阅读、学习、写作,参加线上线下培训听课,健身运动,早睡早起,而你选择了追剧、看小说、刷朋友圈、刷抖音、刷微博,海吃海喝,熬夜通宵。

最近很火的一句话:混一天和努力一天,一天看不出任何差别,三天看不到任何变化,七天也看不到任何距离……但是一个月后会看到话题不同,三个月后会看到气场不同,半年后会看到距离不同,一年后会看到人生道路截然不同。

导致混日子和努力的区别——同样也在于是否拥有内驱力。



接下来,重点介绍能够激发潜能和提升幸福感的六种内驱力。

三种基本欲求:求知欲、关爱欲、社交欲。

让我们感觉更安全、更稳定。

三种高级欲求:改变欲、挑战欲、贡献欲。

彻底改变我们,对生活感到满意。






01 求知欲

简单讲,求知欲就是我们对探究知识的内在强烈的认知欲求。

如果我们能轻松愉快、充满热情地去学习知识,在生活工作中就会觉得更充实、更有自信和更有能力。

神经科学家已经证明了,我们学得越多,大脑里的神经回路就会越强大,我们就会有更高的目标和更出色的表现,而反过来又会激发大脑释放令人愉悦的多巴胺。

【方法】

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即知道自己不知道。

②为自己设定挑战目标,并制定计划。

(具体方法可参考上一篇《让你事半功倍的目标管理法》)

③逼自己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然后刻意学习。

(后续会专门介绍“如何学习”相关内容,包括刻意练习)






02 关爱欲

关爱欲,指的是我们需要感到安全、有价值、被人深爱,并感到自己重要性的需求。在人际关系中,关爱欲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方法】

①学会关心自己。

例如保证足够睡眠,健康饮食,多喝水,适度运动,冥想,劳逸结合等。

②不用时假装坚强,允许别人关心自己。

③更多关注当下,对别人感兴趣,在意、关心别人。



03 社交欲

人是社交动物,绝大部分时候需要群居生活和精神交流,这是与生俱来的。人际关系同样能帮助我们保持活力和提升幸福感。

它与关爱欲的差别在于:社交更具体一些,是我们拥有某种东西,而关爱则是我们给予和获得的东西。

【方法】

①定义并设计自己理想的关系。

②积极投射,用积极眼光看待对方。

③寻找并培养“成长的朋友”,提升成就彼此。



04 改变欲

改变欲,不仅来自于我们生理上对成长和学习的需求,还来自于我们对新鲜和刺激的渴望。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可以说,从小到大我们时刻都在改变着,思想上、身体上的、能力上的、行为上的以及环境上的。只是更多时候我们都是被改变着,而真正的改变是痛苦的,但不改变则会更痛苦。

我们必须明白,改变才是通往梦想的唯一途径。比如为了健康改变作息饮食、为了晋升改变工作态度和方式、为了成长改变学习……

【方法】

①为获得而改变,而不是为失去而改变。

②明确自己的目标,敢于实践。

③每天进步一点。



05 挑战欲

挑战,能让我们全情投入并调动潜能和实力,它是我们身心灵成长的源泉。

【方法】

①选择能带来成就感的挑战。

②专注于过程。

③尝试“30天挑战”,每个月或定期为自己制定一项个人挑战计划。

例如,学习一种新技能、尝试一项新运动、接手一个新项目等等。

【以我个人经历为例】

近十来年,我经常会给自己制定一些自我挑战和突破的计划。

比如把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事情变成兴趣爱好:

*跑步:从最讨厌跑步,到挑战42KM马拉松,然后坚持跑马7年,再到现在喜欢上跑步并坚持每周跑3-4次的习惯。

*阅读:从一看书就犯困、一年读不到一本书,到挑战一年读100本,再到现在喜欢上读书并坚持每天平均至少读一本书的习惯。

*早起:从睡不着、起不来的困难户,到挑战早睡早起,再到现在坚持每天早起(6点左右)的晨型人。

*写作:从一写作就苦思冥想无从下笔,到挑战每天写两篇读书心得,再到现在喜欢上写作并坚持每天写作发表一篇文章。

……



06 贡献欲

贡献本身就是生活目标和人生意义的源泉。

我们之所以能贡献,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和存在的意义。

贡献包括了付出、奉献,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

当我们发自内心的想帮助别人时,我们就会涌现贡献欲。

【方法】

①付出全力,并在做到时肯定自己。

②有目的性地为重要有意义的事业做出奉献,发挥自身价值。

③发自内心的帮助指导别人,最能调动我们内心的贡献欲。

在自品牌打造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内驱力的管理,实际上它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才是你内心真正的动力源泉。

与众不同的是,在奥苏贝尔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

1.认知驱力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心理倾向最初都是潜在的动机因素,它们本身既无内容也无方向。这些潜在的动机因之所以变为实际的动机因素,一方面是成功学习的结果,学生预期到未来的学习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中有关人士影响的结果。 例如在美国,社会文化是以功利、竞争和成就为定向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些动机来源对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作为内部动机的认知驱力的活力,因竞争分数、计较名誉或担心失败等外部动机而削弱了。因此,奥苏贝尔提出,如果要形成学生的认知驱力,使它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动机,必须抛弃这样一种教育学说:使课程适应于当前大家关注的问题以及学生适应生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重视认知和理解的价值,并以此为目的,而不应把实利作为首要目标。奥苏贝尔认为,动机变量对认知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影响与认知变量的影响有所不同。动机变量一般不直接涉及认知学习的过程。它们是以增强努力、注意和学习准备等为中介来影响认知过程的。实验结果表明,对成就要求较高的学生,在学习时更有毅力,学习更富有成效,而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比成就要求较低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解决办法。学生学习的毅力是与认知驱力的强度相关的。对注意的研究表明,仅仅指导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某些方法,不论学生是怎样注意的,也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因而,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至于说对学习是否作好准备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则是早就为大量研究证实了的。
  同样,动机变量对记忆的影响,一般是以有选择地抑制再认和再现为中介来影响信息保持的,因此,动机变量只影响特定信息的提取。例如,会引发内疚感的记忆信息往往会被抑制住。但这种情况在一般课堂学习中不会经常发生。
  由此可见,动机是引发认知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认知学习的结果。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但如果学生尚无学习动机,则无须等学生有了动机后再学习,只要教师能够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他们会显示出学习动机的。
2.自我-增强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这样,对地位的追求就导致了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由此看来,对地位的追求是动机的直接目标;成就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的目标。显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学习期间,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总之,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同认知的内驱力相比.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虽然属于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它的作用时间往往比认知的内驱力还要长久。认知的内驱力往往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学习的内容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兴趣的,认知内驱力就要下降或转移方向。所以,认知的内驱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或大多数学科来说,很难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一旦指向远大的理想或与长期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就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持续奋斗的长久力量。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是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有效措施。
  培养和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有多种教学措施。教师对学习成绩有了提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赞许。教师对学生寄予的较高期望.开展适当的学习竞赛,表扬或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后进学生提供可以学习的榜样等,都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类措施可以看作是正面的激励措施。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合理的惩罚等.也可起到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例如,严格的学业考核、科学的等级评比、对不努力学生的批评或惩罚等都可以起到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不过采用这些负面的激励措施一定要适当。过高地要求和过度的压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过于严格地要求和严厉地惩罚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失去自信,从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理想和志向。在学业上连续遭受失败的打击,也会使学生的志向水平降低,导致学生的退缩和回避。因此,这种负面的激励措施一定要适当地运用,而且要因人而异。对于心理承受力强,而且有一定潜力,具有较强惰性的学生,要适当加大压力,提高惩罚的力度;而对于心理承受力较弱,能力较低的学生,则要较多地采用正面激励措施,适当给予负面压力。
  过分强调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的作用,会助长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把学习看成是追求功名和利益的手段,而降低对学习任务本身的兴趣.因此,培养和激发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一定要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结合起来,使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都发挥应有的促进学习的作用。
3.附属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追求的是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附属的内驱力追求的是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学业成就的提高为中介,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满足;而附属的内驱力以满足或达到长者或权威的要求为中介,以得到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为满足。(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是在客观社会的影响下内化而成的个人确立的目标;而附属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则是由长者或权威人物给确定的。(4)学生在附属的内驱力的促使下,从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中也会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但这种地位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赢得的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同。这种派生的地位不是由学生本人的能力或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追随和依附的长者或权威人物所给予的赞许中引申出来的。   附属的内驱力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附属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的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在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在青少年时期,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成就动机的这三种内驱力成份,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格结构的学生中比重各不相同,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与学习迁移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不仅用认知结构同化论的观点解释知识的获得、保持和遗忘,而且用认知结构的观点来解释知识学习的迁移。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必然存在着原有知识对当前知识学习的影响,即知识学习中的迁移是必然存在的。
  既然认知结构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原有知识必然影响当前知识的学习。那么,认知结构或原有知识是怎样影响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呢?认知结构中的哪些因素影响知识的迁移呢?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1)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2)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程度;(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程度。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正是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同时也影响着知识学习的迁移。
  首先,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首要变量。因为,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可利用的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那么学习只能是机械地学习。而机械学习的迁移量最小,有时只能是零。如果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的旧知识的利用性很低,即可利用的知识不全面、不完整,或者很肤浅,那么,新知识就不能有效地被同化到认知结构中来。即便是勉强地同化了新知识,也影响对新知识意义的理解,新旧知识的结合也不会牢固,新知识或新观念也会很快地被遗忘。所以,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影响知识学习迁移量的大小。
  其次,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变量。因为,如果在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可分辨程度很低,或者两者很难分辨,那么,根据认知结构同化论对知识遗忘的解释,新获得的意义的最初可分离强度就很低。这种很低的分离强度很快就会减弱和丧失,使新意义被原来稳定的意义所代替,即使新知识很快地发生遗忘。这也影响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有效迁移。
  第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变量。如果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很不稳定或模糊不清,那么它就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固定点",而且也会使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分辨性下降。从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发挥认知结构中三个变量在新知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奥苏贝尔提出了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种策略也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一种有效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2)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廉垂娅# 怎样引起内驱力社会心理学工作中?社会心理学工作中,怎样引起内驱力
(17755951818): 人的内驱力可分为两大类:由饥饿等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第一内驱力,又称基本的、原始的或低级的内驱力;由责任感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称...

#廉垂娅# 心理学考研背诵重点有哪些 -
(17755951818): 心理学考研必背6大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

#廉垂娅# 体育运动动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 作业帮
(17755951818):[答案] (一)动机、运动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方向和强度两个维度. 运动动机是指激发一个人从事运动活动的内在动力. (二)内驱力、诱因与动机 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

#廉垂娅# 附属内驱力的介绍 -
(17755951818): 附属内驱力(Affiliated Drive)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它首先由奥苏贝尔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