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是什么意思?(哲学) "生活在别处"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25
生活在别处
——我对哲学的认识及体会浅谈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全文约3500字)

本文参考书目: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
几米:《月亮忘记了》,上海三联书店,2202年。
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以前想过高中要有一次恋爱,不要结果的恋爱,不知道那个男生会不会眼睛大大个头高高,笑容清澈声音温柔,但是一定要是恋爱,一定不要结果。

进了高中,才发现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了。
所有的人都在埋头苦攻,我宁愿早上很早爬起来到学校写作业,坐在窗台上看窗外一尘不染的空气,也不要在自习课上看那些安静的可怕的黑色脑袋。他们脸上的表情毫无例外地呆滞着,甚至在军训的时候,被晒黑的手臂一前一后地摇摆着,仿佛不是人的肢体。



故事还没开始,你怎忍心离去。什么都没有开始,你怎么可以消失。

你的声音真让我失望。王威说。
我往窗外看,那儿并没有梧桐叶子寂寞着片片落下。这是个炎热的秋天,我们穿着十九元买来的HANTENG减价货在塑胶操场上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教官是个象孩子一样的年轻人,我喜欢看他笑起来的样子,他的脸上有很多阳光的粉末,透明和金黄的,他笑起来的时候那些粉末纷纷扬扬,我能看见它们在他皮肤的细小纹路里滑落的样子。
这与暧昧无关,我坚定地认为。只是这样一览无余的笑容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我的一个同学被母亲教育要笑不露齿,于是毕业照上她抿着嘴,笑得一脸僵硬,有些象时尚杂志封面上故意扮酷的女生。
军训结束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和教官告别,其实我很早就想对他说他笑起来很好看,真的。虽然他严肃地告诉我们他不希望在训练场上见到我们任何笑容,可是——
你笑起来真好看。

王威继续说,你真让我失望。
我咧开嘴笑了。我前两天去洁牙,心满意足地从医院里走出来。觉得世界无比美好,因为可以大笑。而再也不用顾忌牙齿黑黑。
十班的草莓做事利落胆大心细,出落得一副漂亮模样,声音清脆悦耳。是的我希望象她那样,不过,可惜,王威,我做不到。
我做不到的事情有这么多啊。在给我们班挑选军训的衣服的时候,我一件一件试穿那些心爱的牛仔衣,但是发现自己的体积已经不足以让牛仔把我全身包围。跟着送货车回来,听见一片抱怨声,抱怨颜色不好抱怨衣服料子不合意抱怨衣服式样不适合自己。我冷漠地发完所有的衣服,归队,正步走,他们还在聒噪不休。
在队列里闭上嘴巴向右看齐,心里想着——
你去死。

不要怀疑什么,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记忆的片断而已。它们是真实的。
然而更真实的情况是,两千零一年九月,我,十五岁,高一学生,体型肥胖,容易烦躁,戴着深度近视的眼镜,在十一点和王威堡电话粥。
然后,王威告诉我,我明天要去广州。你的声音真难听。
如此而已。你还想要什么?



——本来我想说 天是空的 会不会寂寞 本来我想说 星是暗的 会不会坠落 本来我想说 泪是甜的 味道还不错 可是他们说 爱是苦的 把直觉给淹没

我在新闻里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从世贸大厦最顶端手脚张开地跳下来,象一个残忍的大的面粉袋,以一种那样绝望的姿势消失在漫天的火焰和尘埃中。小沙说爽,真爽。小建说,今晚估计是无眠了。还是有种极度的不真实感,觉得这一切其实是发生在梦中的。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两座大楼是怎么样在我面前粉碎的了。
我呢,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曾经以为多么坚定的建筑也会粉碎的了,就像多么坚定的信念也会灰飞烟灭。
就像那天,我在那么惬意地听音乐喝可乐的时候,谑��鲂∈敝�獾牡胤剑�抢锏娜嗣窃诨鸸夂统惧局�校�拇Ρ继樱�艉啊D腥擞行虻匚��说奶由�寐贰U饧蛑蔽薹ㄏ胂螅�以敢庀嘈潘�欠⑸�诿沃小?br> 两千零一年的九月如果不是个多事之月,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是呢?

一切还在进行着,并且秩序俨然。在我炮制如许垃圾的同时,我的小狗把一盘子的饭舔得精光,我新买的衣服在衣柜里放着,而班里的同学通过qq呼叫着我。这一切和往常无异。天啊,上帝呢?

我在大街上和那个站在阴影里的女人讨价还价,只是为了她怀里的一只金黄色和黑色间杂的小狗。价格从一百六十元开始,我盯着狗,嘴里飞快地说一些已经成了套话的句子,并且烦躁地听着我早已经预料的答语。一切朝着我预定的目标进发,我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说服她,不管她说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且做出一副行家里手的样子。
当我终于以二十元把小狗捧在手里的时候,那个女人捏着钱,转身就消失在人流里。
这是生活。如此?如此。

生活是比如说你为了和一直有好感的男生同路而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却因为和女伴说笑而看着他消失在车棚的另一端。生活是比如说你在欢腾看见一件可爱的开衫,转身再去买已经迟了一步。生活是比如说那天小哲打电话给你的时候王威却正好要了你的电话号码。生活是比如说小建在纽约排着很长的队伍献血。生活是比如说小沙和你下五子棋你却屡下屡输连续五盘。
这也是生活活色生香的一面,它是我的生活,热爱和厌恶的生活。
我们这么多人的生活以某一种奇怪的姿态交叉在一起,我们彼此不理解不明白,然而轨道是规定好了的,我们摇摇摆摆地也许会出线,但终究会相遇,然后分离。就像沙滩上潮汐留下的痕迹,过了期。
方舟选择的生活是成名要趁早。我无法理解她,但是表示互不相干。当然我们最多只不过会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她会继续写她的小说,而我会继续写我无所谓的文字,偶尔堡堡电话粥和看看新闻。我们可以算是同龄人,但是我们的生活轨迹如此不同。就像我的头发会短到让所有人都认为我是男生而男生钩子的头发却长到可以扎起辫子来。
这就是生活。
如此?
如此。



我们老师常常责备我说我写字没有一个中心思想,内容空洞。然而啊,你又怎么知道我想说什么。我仅仅是想把一个最最真实的我展现出来而已,一个世俗然而不甘心的我。这一篇又要落入往往复复的俗套了,我推推眼镜,想起语文老师那天惊讶地指着我在作文里引用的一个句子——你是我在别处延续的生活,你是我笑着却难以忘怀的情书——说——你以为这样的句子可以在作文里拿到及格分?
我安静地朝他微笑,不作任何争论。我想如果我告诉他写这个句子的人就是本市高考模拟考中得第三名的那个笑容安静眼神凌乱的女生,他会做何感想。
其实最爽的事情就是指着那些愚蠢的人的鼻子,一字一句地说,你是一只猪。

镜头里,摩天大楼正在熊熊燃烧,倒下,灰飞烟灭。摄影师在镜头后面痛苦地喊了一声,上帝。
上帝,上帝他现在也是个怯懦的老头儿。他管不着我们生活的轨迹,如此,如此。

曾经非常迷恋《Gone with the wind》里的情节,爱兰,那个永远温和、高贵和平静的伟大女人,在蜡烛摇摆不定的光圈里,坐下来,念祈祷书上的句子,哗拨哗拨地数着念珠。她是个天使,她太美了。
那个时候,即使这世上是没有上帝的,她也能成为上帝。
这是某一种坚定的信念。就像后来在葬礼上被尖锐地提出的那个说法,如果一个人心里的大发条崩断了,那么他活着也就不如死了的了。那样坚定的信念所给予的支撑,就是大发条。

小安。之行。
这些名字简单而温暖。有时候想要把它们当作宝贝藏在箱子里,不要离开。莫名其妙会被一些简单的东西感动。比如简单的,小安,之行。
名字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吧。
——来不及叫出的、亲爱的名字,是翻飞的翻飞的风里面的心,红色的跳动的,没有谁可以放弃亲爱的朋友是吗植物,就像亲爱的亲爱的名字,它们不会老,在月光下,在树林里。亲爱的名字是一个密码,当你用这密码打开尘封已久的事情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记得天黑的时候翻过栏杆去跑步的喜悦呢?
——我们来不及叫出的那些名字,它们是弥漫在记忆里的雾气,一点一点朦胧,一点一点淡下去,但是只要我们还存在着思想,亲爱的名字就不会消失,我们就可以在爱我们的人心里好好地活下去。
——因为,你知道,我们只活在爱我们的人的心里。



Well,让我们来讲讲无关紧要的故事。这个东西延伸得越来越长,这些垃圾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再次被人提起,然后再次地被忘却。

——嘴唇还没张开来 己经互相伤害 约会不曾定下来就不想期待 电话还没挂起来 感情已经腐坏 恨不得你是一只蝴蝶 来得快也去得快 给我一双手 对你倚赖 给我一双眼看你离开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 没有谁忍心责怪 给我一刹那 对你宠爱 给我一辈子 送你离开 等不到天亮 美梦就醒来 我们都自由自在 回忆还没变黑白 已经置身事外 承诺不曾说出来 关系己不再 我们都自由自在 眼泪还没掉下来 已经忘了感慨 就像一碗热汤的关怀 不可能随身携带

两千零一年九月十八日日记 9:35:45AM
之行,难道,你六年来,早已知道?
那么,为什么,不,放开手追?
是的,我猜过你为谁而写的情书,我知道你给小安的帖,也问过你小安是谁。敏感如我,却直到昨天才明白一切。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帖——
不见你。不见你。
突然记起你说过,就要别离。
你啊。
怎么忍心就让我,化一只疲惫已极的杜鹃,夜夜带血悲啼——
我们之间仅仅是七年的距离吗?
但愿如此。因为如果是那样,我还可以看你轻轻柔柔地笑成一个顽皮的孩子,还可以听你说些最苦的时候学会坚强,还可以心无芥蒂地玩笑于你打闹于你祝福于你欣喜于你。
并非如此。从未如此。
海,清澈的咸的温暖的海,把我们连着,也把我们隔着。
之行啊——
怎忍弃我。

一些空白的片断。我宁愿我的大脑是坏了的答录机,没心没肝地记下几个音节,但是再也不要回放。王威说,我其实很注重别人的评价。
深秋了深秋了,风来了风凉了风也大了。
再介绍一遍我自己,科学数据,身高一百六十七点一厘米,体重六十六公斤,没有蛀牙,血压正常,心跳平稳,胸围保密。
夜微澜这么说——
用guest上线的时候你还在,匆匆地换了名字你就不在。然而我知道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你还会在。因为我回来了。海上花留不住我。只要有南昌存在任何城市都无法留住我。一如你说,这里有亲爱的名字。只要有这些亲爱的名字,即使是只有名字我也要一步三回头,转身,猛冲。
你说我还在这里写些什么呢?天啊。任何任何的文字都比不上亲爱的名字化成亲爱的人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更生动。我们本身就是最最伟大的艺术,不是么,所有的奇迹都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包括今天我继续敲打着不知所谓的文字,包括小沙穿着黄色T恤被笑像个女生。

我的高中生活,我明媚而亮丽的高中生活,它欢天喜地地笑着明朗地向我走来,象小狗豆豆如洗的眼睛,没有丝毫的杂志。之行,微澜,小安,小建,王威,小沙,钩子——
你们、你们、你们、你们。
你们依然在。
依然依然。
就算我们的生活要在别处延续,请你、请你不要忘了我。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生活在别处
——我对哲学的认识及体会浅谈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生活在别处
——我对哲学的认识及体会浅谈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全文约3500字)

本文参考书目: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
几米:《月亮忘记了》,上海三联书店,2202年。
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生活在别处
——我对哲学的认识及体会浅谈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全文约3500字)

本文参考书目: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
几米:《月亮忘记了》,上海三联书店,2202年。
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谁能告诉我 生活在别处 出自哪儿有什么意思?~

生活在别处,现在已是个被用滥了的词,提到它,人们便以为它的发明者是:兰波,但真正最先提出的却是卢梭。
原文:“野蛮人和社会人所以有这一切差别,其真正的原因就是: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live within himself ),而真正的社会人则终日惶惶,只知道生活在他人意见之中(outside of himself )。”(《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48页,转引自朱学勤先生《卢梭政治哲学之一:原罪与赎罪》)

这句话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口中,相信解释都不一样。在卢梭看来,生活在别处,就是“异化”的最好注解,整个人类文明都是恶的,从人类结束零度状态(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们便具有了原罪,不再是天真自然的人了,真正的人是不受社会污染的野蛮人,真正的生活不是在现在中,而是在别处。

参考:http://www.goosky.com/norwood/bbs/printpage.asp?BoardID=2&ID=2137

百度一下:"生活在别处" 卢梭 朱学勤
http://www.baidu.com/s?wd=%22%C9%FA%BB%EE%D4%DA%B1%F0%B4%A6%22+%C2%AC%CB%F3+%D6%EC%D1%A7%C7%DA&cl=3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让我想起一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很多时候总是不满意自己已有的东西,总是想跳出习惯的地方去寻觅新的刺激,就像“在路上”,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吧!


#周冉钥# 生活在别处 这句话是什么人说的 什么意思呢? -
(18478862009): 生活在别处,1968年以前,兰波从嘴里或者笔尖创造了这句话;1968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的围墙上;1968年以后,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意思是生活不仅仅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你的心在那里,生活就在那里.

#周冉钥# 生活在别处是什么意思,简洁点 -
(18478862009): 一般指一种生活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可以是国内很远的地方,甚至包括在海外. 再一种理解是,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圈子,为了生计而离开亲朋好友.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悲催的在他人的指挥下生存(已经不能称之为生活了),从来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完全被别人掌控的情况下活着. 如果有上下文,可以根据文章的情况来具体按图索骥.

#周冉钥# 生活在别处?什么意思?
(18478862009): 人从出生、外出求学、再到闯荡社会,都是远离故乡的,或是定居他乡,或是落叶归根,人生的大半都是在他乡度过的,所以说“生活在别处”也不为过.

#周冉钥# 谁告诉我“生活在别处 这话是什么意思? -
(18478862009): 推荐你看一下魏微<异乡》,女主人公叫许子慧.小说描述的意思或许不能解释郭敬明或是米兰昆德拉的原意,但是就字面意思,我是这样解释的,这或许是那个大学里那个人写这个的初衷. 没个现代人都活在异乡.“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

#周冉钥# 生活,在别处是什么意思呢?西海岸一位诗人的叹息!
(18478862009): 是兰波的《地狱一季》中的吧?呵呵,别想到感情上去了,和叹息无关,这是他的诗观.主要认为现实是不值得写的,诗人的精神必须“生活在别处”,超越现实之外,即人类想象力所营造的空间,其实借用了他老师波德莱尔的“超出现实之外”只是兰波更进一步.兰波“生活在别处”最终影响了比他更有天才、更伟大的诗人阿波利奈尔,促使阿波利奈尔提出“超现实主义”,并一度建立庞大的诗人集团,统治欧美诗坛.

#周冉钥# 生活在别处最初出自哪 意思是什么
(18478862009): 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 当你对现下的生活不满意时那么想象一种美好的生活并为之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美好的生活理想吧

#周冉钥# 问个问题,总听人说“生活在别处”,这是个什么意思?我确实不理解、、 -
(18478862009): 就是字面意思啊 什么语境啊?

#周冉钥# “生活在别处”这是这是什么意思
(18478862009): 生活在别处,也许是说这话的人觉得生活超乎想像了,没有想像得那么完美,这生活不存在想象里,就像物质和意识也不会永远结合的完美.又或者说,生活需要多方位的品味,别让自己总在一个圈圈里,要对生活充满幻想,让生活的翅膀和想象力的翅膀一样高!

#周冉钥# 如何诠释“生活在别处”?
(18478862009):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周冉钥# 生活在别处 且行且珍惜 是什么意思 -
(18478862009): 简单地说就是珍惜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遇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