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的民风民俗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1、大同风俗之出生俗

大同地区,在婴儿出生后,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须给新生婴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在孩子生下12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要给产妇带来些红糖、挂面、蛋糕等礼物,表示慰问。

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在产期内,忌讳外人进产房,尤其是忌讳外家男性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冒然闯进,特在门上挂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

在满月之前,要由婴儿之父母或者其它长辈给婴儿起一个名字,一开始要有个“乳名”,也称“小名”,叫起来不连姓,过几天再起个名字,也称“官名”,叫起来与姓相连,以后报户口、上学皆用此名。

婴儿生下一个月,父母要给过“满月”,一百天则要过“百日”,一周年还要过生日。

2、老北京

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数多,讲究多,禁忌也多。俗话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如牛毛。”确实,胡同可以说是北京的特色景观和文化之一。

老北京是由胡同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但是,到胡同中去参观旅游,却不能用“逛胡同”或“串胡同”来表达,这是因为,胡同中妓院比较集中,一些嫖客今儿去这条胡同,明儿去那条胡同,在胡同里逛来逛去,串来串去,寻花问柳。

日子长了,老北京人便把那些经常到胡同妓院里嫖娼的人,先说成是“逛窑子”,后来就含蓄地说成是“逛胡同”或“串胡同”的了。再往后其意逐渐引申,把那些作风不正派、不正经而在胡同里闲逛的人也说成是“逛胡同”或“串胡同”的。

3、广东早茶

广东人饮早茶的茶叶主要分为红茶和花茶。此外还有菊普茶,菊普茶是普洱茶混合菊花,其他还有普洱茶、水仙茶、铁观音等。

最经典的茶点是;虾饺、烧麦、叉烧包、糯米鸡、凤爪、肠粉,其他各类特色茶点应有尽有,如蒸排骨、猪肚、牛百叶、鱼蛋、牛肉丸等等。

4、山西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

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5、天津年俗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阖家欢乐”,其社会意义是保证宗法社会下父系家庭的团圆。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

从腊月十五开始,天津的年货摊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货全部上齐,把所有吃喝玩乐的商品都摆上贩卖。天津的年货市场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同民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北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春节习俗



1、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

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

是日,小镇人家还要"煎饦补天"、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饦",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还开展水上"捉鸭子"等活动。

2、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乡村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东石数宫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元宵午夜时分,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闽台东石灯俗见证两岸民俗相同、神缘相通、血缘相连。

3、“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4、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西部和南部与广西桂林地区为邻,隶属永州市。江永女书流传于江永县的仅有两万人口的上江圩(包括上江圩镇和铜山岭农场及周边的个别村落)一带。

该县的潇浦镇、千家峒瑶族乡、允山镇、黄甲岭乡等地历史上也曾流传过女书,但在60年前即已先后消失。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习俗。

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它作长脚蚊字或蚂蚁字,因其专为妇女所用,学术界便将其称为“女书”。江永女书是一种古老文字,已为专家学者们所共识,但因女书没有古代文物,又未载于史志,故不能确定其起源时间。

5、下沙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时期。最初只是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开基祖黄默堂去世葬于村北莲花山,其子孙开始每年到墓地祭祖。

至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的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实力增强、村落规模扩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黄思铭去世后,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仪式也有了完整、严密的固定程序,并代代延续至今。



1、桂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鞭炮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

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不使人间遭殃。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鞭炮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

2、江苏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种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气枪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北京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春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心、请条,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饭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饺为主。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

家乡的春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新年习俗,让我来带你们走进我的家乡,走进家乡的新年习俗。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中旬左右就开始了。那个忙碌简直无法形容。腊月二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油炸果,酥角,米粽,年糕。用糯米打成粉,用糖和粉拧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糖果,饼干。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个各种玩意儿—— 口琴,风筝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年糕。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鸡,肉,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七关门,到正月初八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着做年夜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贴好后人们要祭祖。饭后是我们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要领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铺户上看板子,门前堆放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二,大家提着大大小小的礼品回娘家。
正月初六,大家起得十分早,大家忙着为“老爷”准备饭菜,“老爷”游门是家乡年的重点。这天,你会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旗子,这是护送“老爷”的旗子。旗子是以前“老爷”留下的,十分有价值。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天月晚,大家会到庙里去看别人演戏,灯火越亮,观众就越多。
一眨眼,到了春节的尾声,春节使我们又增长了一岁,更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春节使这个慈祥的祖国母亲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喜气洋洋。

苗族擅长,纺织,刺绣,红染,工艺精湛;中亚,西亚,新疆等地的回族居民和贵族随元世祖忽必烈攻陷大理才定居云南;绝大多数回族居民信仰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回族开斋节,根据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九月全月斋戒,如见新月开斋,不见则以此类推。


#咎寒奇# 求地方风俗 -
(15091675430): 说个甘肃天水的吧,现在也快过年了,就说过年的吧,天水人过年的的时候是在腊八节就要杀猪,然后就是到二十四过小年前半年货,扫房子,还就是二十四的时候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所以做个面糊糊给他吃,防止上天后说主人的坏话,之后...

#咎寒奇# 请给我一些有关地方民风民俗的资料 -
(15091675430):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

#咎寒奇# 各地方民俗风情
(15091675430):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 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 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 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 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 ,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 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 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 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 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 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 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 事顺利,平平安安.此

#咎寒奇# 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都包括什么啊??? -
(15091675430): 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名山大川与风土人情.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祀、礼仪、娱乐等.

#咎寒奇# 一些地方的民风民俗 -
(15091675430):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咎寒奇# 搜集各地的民俗风情
(15091675430): 根据东北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它的土壤特点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一些民俗. 先说说东北的“三大怪”吧.一怪是“生个孩子吊起来”.这实际上是满族的习俗,以前东北地区森林很多野兽很多,家里的孩子放在地上就不太安全,所以离地有一定距...

#咎寒奇# 各地的风俗 -
(15091675430): 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

#咎寒奇# 选择感兴趣的民族风俗,整理下来,写一写.还有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同时,在课外还搜集到了许多... - 作业帮
(15091675430):[答案] 1、 中国的傣族是一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散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3、 又是一年...

#咎寒奇#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
(15091675430):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