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袁鹰阅读答案。求速度啊!! 袁鹰的白杨原文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7
《呵,有一只鹰》(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有一只鹰在飞翔
它飞得那么高呵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呵,鹰,蓝天的骑士
你也有你的歌么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1.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全诗押什么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4.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3、全诗押“an、ang”韵。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4、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生命状态。

1.坚强无畏的勇者。
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4.抒发了自己的心愿:永远的追求理想,挑战生活

从文章中分析,袁鹰所写的白杨与河北杨品种相似,茅盾所写的白杨树应该是新彊杨。至于两种树的区别,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你在百度中可以很容易搜到的。

袁鹰的白杨的课文理解~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扩展资料:
一、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本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杨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两个孩子知道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二、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 《联声》报刊的编辑。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
建国后,任《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郦芸史# 《白杨》黄冈100的题
(19257842050): 作者:袁鹰 《白杨》这篇课文写了列车在去新疆的路上,车上的一位旅客对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在介绍白杨树的同时,也再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白杨树的品质很可贵: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

#郦芸史# 《草原》主要内容、中心、对最后一句的理解《白杨》(袁鹰)的中心 - 作业帮
(19257842050):[答案] 最后一句的理解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麽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 我只知道这麽多哦! 你是五年级的吧~

#郦芸史# 《白杨》全文,详细 -
(19257842050): 白杨 作者:袁鹰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

#郦芸史# 读《白杨》最后以自然段填空 -
(19257842050): 1 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树,在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也能像白杨树那样为边疆的建设做出伟大的贡献.2 “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几棵小白杨”指他的孩子.3 爸爸的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小白杨,知道自己的孩子肯定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慢慢成长起来,长大后为边疆的建设做出一番贡献.

#郦芸史# 阅读短文,白杨 作者:袁鹰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 作业帮
(19257842050):[答案] 哪儿都需要男人,男人在哪儿都一样,不管是保卫祖国不管是辛勤劳作,总是为了我们的家园

#郦芸史# 袁鹰把白杨比喻( ) -
(19257842050): 袁鹰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是说白杨,其实暗指老一辈的边疆建设者们,希望下一代能够继续把边疆建设下去.

#郦芸史# 爸爸看着窗外的白羊陷入沉思是因为什么 -
(19257842050): 应该是爸爸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是因为什么 《白杨》作者:袁鹰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郦芸史# 《白杨》一课的作者是袁鹰课文由树及人,从()开始,引出()托物?
(19257842050): 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表达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郦芸史# 有谁知道,近代有位作家写过一篇<白杨树的文章,好像是老舍
(19257842050): 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白杨》写于1961年秋天,作者摄取了兰新线旅途上的一个短镜头,从火车车窗中见到的白杨落笔,通过爸爸和两个孩子的谈话,赞颂了白杨的品格,进而赞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建设边疆的高尚情操.

#郦芸史# ...2.《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写的.                                                       ... - 作业帮
(19257842050):[答案] 1.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2.可以删去“的作者”,也可删去“写的”. 3.把“和”改为“,打”,或把“和排球”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