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白杨文中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爸爸的博大胸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小练笔80字:写几句话,夸夸...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草原》作者为(老舍),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的团结)。

《丝绸之路》最后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 《白杨》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白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笔下的白杨实际上就是(爸爸),小白杨树实际上就是(他的儿女),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一对儿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牧童》描绘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看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个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对俩儿童聪明伶俐的赞赏),也表现了作者(童心未泯)。

《清平乐村居》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这一家五口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冬阳 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是(林海音),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课文写了(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看骆驼脱毛)、(追问夏天骆驼的去向)等童年的趣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无限怀念和眷恋)。

《祖父的园子》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A “此是君家果”中的“君”是指:你,杨氏子。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是指:先生,孔君平。

C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平。

D杨氏子的特点:思维敏捷,反映灵敏,语言幽默。

《晏子使楚》根据《晏子春秋》改编

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A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B《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晏子出使齐国,楚王想乘机侮辱他),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C晏子:机智、勇敢、爱国

D文中出现两个“水土”,第一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水土”指的是社会风气和制度。

《半截蜡烛》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打电话》

A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B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

《再见了,亲人》

A大娘:冒着危险送食物;为救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

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起侵略者。

B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课文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伟大情谊。

C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急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急需食物的时候,大娘带领妇女冒着危险,送来打糕。(雪:志愿军饿了三天三夜。 碳:食物。)

《金色的鱼钩》

A“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含义:鱼钩虽然生锈了,鱼钩闪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B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C“金色的鱼钩”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桥》

A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桥”是指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密切联系群众。

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都比较简短,这样写的好处是渲染紧张气氛。

B老汉:舍小家,顾大家。

C他像一座山,文中为什么把老汉比作山?把老汉比作山,即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又写出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山,是他们的靠山。

《梦想的力量》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将相和》:“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A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B司马迁,汉代;《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D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

F《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其中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草船借箭》

A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作者:罗贯中。

B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赞扬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C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生性多疑

D《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记”

《景阳冈》

A《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作者:施耐庵

B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倔强、机敏的英雄性格。

C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猴王出世》

A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作者吴承恩

B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人物描写一组》

A《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有智谋、富有心计,胖墩儿忠厚老实的个性特点。【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B《临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C《“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本文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刷子李》

A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B刷子李:技艺高超

C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写出了师傅的超凡技艺和他的艺高胆大、自信、豪气千丈。

D文章最后一句话意思有:1、“刷子李”确实有绝活,这一绝活,要不是亲眼看见,怎么也不敢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2、“刷子李”的绝活是他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3、“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让他感触很深,获益颇多。

《金钱的魔力》

节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本文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中人物:托德),也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A作者季羡林,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B“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有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威尼斯的小艇》

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和小艇的重要作用。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互联系。

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篇:

《金钱的魔力》:反映了老板等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尚的丑态。

《将相和》:蔺相如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对友人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人。

廉颇是个知错就改、豪爽直率的人。

《草船借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宽厚待人(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人。周瑜是个智谋过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

《景阳冈》:武松是个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人。

《猴王出世》:孙悟空是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顽皮可爱的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小嘎子是个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

胖墩儿是个豪爽、随和的人。

《临前的严监生》:严监生是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吝啬鬼。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王熙凤是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喜欢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

《刷子李》: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自信、心细如发

《金陵十二钗》是名著《红楼梦》的别名,“金陵十二钗”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这部巨著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为引子,作者曹雪芹以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为主线,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婚丧祭祀制度、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写与戏谑。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 作者以十二个女子这样的拟人手法阐释了周易理论中的十二地支的轮回关系,是《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所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阅读题~

3 白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五、相关链接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水草边缘和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人民解放军是那么的伟大。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出现。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边疆,不后悔,也不后退。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他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
建设者从来就这么尽职尽责。哪儿需要建筑师,他就很快的赶到那里,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建设更好的家园。不管遇到刮风还是下雨,不管遇到酷暑还是严寒,他总是那么尽职尽责,为人们做贡献。 哪儿最荒凉,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白色板房,就是他们流动的家。架大桥,修铁路,盖起高楼大厦。不管风吹不管雨打,他们总是不地建设者着自己的家。少一个白色板房,就多移动高楼大厦。他们,带走荒凉,留下繁华。服从祖国、服从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千万个祖国建设者的高尚品质。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儿去。不管自然环境多么恶劣,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坚强的工作,顽强的战斗。不逃避、不妥协,直至奉献出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弘胁秀# 五下第3课《白杨》 -
(15293676375): 3 白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

#弘胁秀# 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第3课白杨 爸爸介绍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 也在
(15293676375): 写了白杨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保持挺直的姿态,爸爸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白杨那种精神品质.

#弘胁秀# 五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三课《白杨》中“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是因为什么?具体一点,快又好的追加100! - 作业帮
(15293676375):[答案] 微笑是因为爸爸看见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争辩,严肃是因为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的成长,将来长大了,可以与白杨一起建设和守护边疆.

#弘胁秀#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课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
(15293676375): 父亲不但是在介绍白杨,同时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介绍白杨高大挺秀,坚韧不拔,正直不屈,没有私心,努力生存,适应能力很强,不软弱,不动摇的同时也在歌颂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奉献精神.

#弘胁秀# 通过描写白杨的什么和什么,表明了爸爸什么和什么的志向五年级下册
(15293676375): 通过描写白杨的精神表明了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希望采用!!!

#弘胁秀# 五年级上册3课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写了白杨树哪些特点
(15293676375): : 1 白杨树高大笔直 2 白杨树生命力强 3 白杨树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弘胁秀# 白杨课文 - 在课文《白杨》里爸爸借白杨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15293676375): 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弘胁秀# 《白杨》一文中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由爸爸的表情猜想一下?
(15293676375): 这个简单,我们五年级的课本的,不过我忘了一些.应该是:他在想白杨树就像那些xx(文中提到的爸爸的工作的那些同志)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凭风吹雨打!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能像这样.

#弘胁秀# 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的主要表达特点,谁知道?急!!!! -
(15293676375):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的白杨的特点: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讲白杨在戈壁滩恶劣的环境下坚韧顽强

#弘胁秀# 《白杨》中“从来”一词写出了爸爸(建设者)的什么特点
(15293676375): 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